角落看台北》台北老空間再造 正在翻轉新生的大稻埕

影像觀點

說起老台北,位於大同區迪化街的象徵性老古蹟,曾面臨都更的危機,險些抹滅的回憶,隨著許多民間組織與文史工作者的努力,得以保存下來,在不破壞老建築結構的情況下,結合現代商業創造出新氣象,如今發展成現代新風貌,令人印象深刻。

1973年,迪化街多數地主與台北市政府開始研擬迪化街商圈更新計劃,並於1977年經內政部核定通過,相關土地的徴收法定期限至1988年,該計劃主要做法是將遠自清代到日治以來成型的7.8公尺寬迪化街舊街道拓展到20公尺。

據了解,此「變更迪化街寬度案」拓展計劃,所有迪化街古老建築的立面將全數拆除,當時台北市政府工務處新建工程處根據此項計劃,開始進行道路兩側一部分土地的徴收。

從清朝時期保留下來的老建築,中間經歷多次修復,在城市中心顯得獨樹一幟。(攝影/趙世勳)

在1988年7月時,些許關注文化資產保存與的非政府組織(NGO)發起了「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以溫和的免費導覽活動教育社會大眾,並與政府單位努力溝通,以公眾參與取代抗爭,保留了老空間,再造現代人與老建築的共生。

位於迪化街的「職人巷」,許多文創商家在此進駐。(攝影/趙世勳)

近年台北市政府也在迪化街舉辦不少文藝活動,讓迪化街不只是年貨首選,同時也搭上了台灣人熱愛的咖啡文化,像是永樂市場旁的7-Eleven就飄著一股古早味,以及咖啡品牌星巴克成空與台灣古蹟接地氣融合,民眾直言,以往來迪化街僅有採買年貨的動機,現在除了有得逛、更多了許多咖啡廳,願意在迪化街駐足久留,再加上秋季天氣轉涼,很舒服!

迪化街過年必買的伴手禮名店「江記華龍」,建築經過包裝後更有些現代感。(攝影/趙世勳)

業者也說,越來越多的商家來此創業,像是迪化街「職人巷」內的許多文創商家與周遭的咖啡廳,讓原本逐漸式微的老店家,也跟著再次蓬勃發展了起來。展望城市,迪化街的老空間再造成了象徵性的指標,未來也希望台北市保留其他老空間並且陸續轉型發展,吸引人潮再度回流。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