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8年談判,範圍涵蓋15國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在15日由東協十國與中、日、韓、紐、澳等5國領袖線上簽署RCEP,此協定若簽署完成,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規模、涵蓋人口數量最多的貿易協議。
這15個RCEP參與國分別是,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東協10個會員國,以及中國、日本、日國、澳洲與紐西蘭5個協議參與國。而原先也在協議參與國中的印度,則在去年宣布退出協議。而這15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總計占全球GDP的29.1%,是全球經濟規模最大、涵蓋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協定(FTA)。
RCEP涵蓋人口最多的自貿協定
RCEP作為目前為止最大的巨型FTA,不只讓東亞經濟整合更緊密,也將強化中國影響力,並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產生競合關係。
台灣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在RCEP中扮演關鍵地位的中國與東協,又分別是台灣前二大主要出口國家或地區,不可否認台灣被排除在RCEP之外,確實會受到衝擊。
台灣在東協市場力抗中日韓威脅,但埋下隱憂
「東協目前跟紐澳中日韓等國家早就已經有簽雙邊FTA,最後一個生效的紐澳東協FTA距離現在也有10年了,其他協定也至少都有10年以上。」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對於這些早在10餘年前就有的自貿關係,RCEP能夠帶來新增的關稅影響已顯得相對有限。
李淳強調,RCEP對於台商不是沒有影響,而是過去10餘年來台商已經逐步調適完畢,而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的各國貿易統計數據就能看出端倪。
觀察台灣在近5年東協6國(印、馬、菲、星、泰、越)的進口市場變化,2016~2019年台灣的市占率大致維持在5.7~5.8%左右,而今年前6月台灣市占率則攀升至6.6%。
若個別來看,台灣在東協市場的主要對手國中國、日本、韓國。韓國的市占率從則2016年的7.4%、2017年的8%、2018年的7.3%、2019年的7.2%,一直到今年前6月的7.8%。
而日本在東協6國的進口市占率則一路下滑,從2016年的市占率9.9%,降至今年前6月的8.4%;至於中國在東協6國的進口市占率則從2016年的20.3%緩步盤整,直到今年前6月則為21.8%。
「從這4個數字實在看不出來,中日韓早已與東協簽有FTA,而台灣沒有。」李淳反倒認為,比較符合中日韓台的經濟規模。換言之,即便中日韓分別已與東協國家簽定FTA,但台灣在東協市場的市占率也堪稱是穩定。
中日韓自貿關係對台灣的潛在壓力最大
但穩定的背後仍有一個隱憂。李淳指出,台灣與RCEP參與國貿易額當中,雖已有7成是零關稅,但主要皆靠電子業帶動,包括半導體、資通訊、電腦主機板等電子產品,占台灣出口東協的比重高;其他像是機械、紡織、金屬、鋼鐵等3成仍存有關稅壓力的產業,在中日韓的競爭下顯得更為吃力,未來隨著RCEP簽署將可能加大壓力。
另外,一旦RCEP上路,對於沒能加入的台灣,最大的影響將是中日、日韓藉由RCEP建立自貿關係,來替代中日韓三邊自貿協定(FTA)談判緩慢的問題。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李淳直白地說,RCEP生效之後,意味著未來將有中日FTA、日韓FTA的概念,沒有關稅壁壘而形成一個自貿關係。舉例來說,未來台灣將產品出口到中國,將面臨更多潛在來自日本產品的競爭壓力,產品出口於日本市場也會面臨更多來自中國的壓力。
李淳則提出數據指出,台灣目前出口至日本約有76%是零關稅;出口至韓國約有77%是零關稅;出口至中國則有75%為零關稅,因此對台灣來說,重點就在於剩下大約25%的關稅產品就會面臨壓力。
台灣應積極爭取成為「可信賴夥伴」,學者提3套解方
面對台灣在經貿協定處於孤立的狀態下,政府及產業該如何突圍,將台灣的產業衝擊降至最低?李淳則提出3點解方,來因應RCEP所可能帶來的衝擊。
第一點,老生常談仍是提升產品競爭力。李淳指出,台商在東協市場面對中日韓的壓力但仍然可以維持一定的市占率,其原因就在於,產品的功、性能能夠力抗關稅的不利因素,以避免價格競爭。
以自行車來說,有2000元台幣的自行車跟2000元美金的自行車產品,但2000元台幣的自行車會特別害怕關稅,反而2000元美金的自行車則較不擔心關稅問題,走的是高端市場。
其次的解方則是政府應該積極爭取CPTPP,目前CPTPP包含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汶萊等RCEP成員國,既然台灣加入不了RCEP,CPTPP也能某種程度去替代RCEP的影響,對台灣來講,CPTPP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
不過,台灣若想要加入CPTPP,仍舊在卡在福島核災食品的問題,換言之,若福島問題能有效解決,才能讓台灣加入CPTPP的空間擴大。
最後一個則是更為關鍵的變化,李淳指出,過去的區域整合基礎是來自於RCEP、TFA等區域協定,但未來下一階段的區域整合新基礎可能來自於「可信賴夥伴」。
李淳表示,目前美、日、歐等國正在倡議第二國供應鏈概念,目標皆是要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因此紛紛增加「可信賴夥伴」之間的貿易投資活動,也就是說,未來包括公衛、5G及高科技產業的可能關鍵已不在於關稅,而是在於,是否為可接受的可信賴夥伴。他建議,台灣應該積極爭取成為可信賴夥伴,或許未來有機會發展更多的貿易投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