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左營靜謐的巷弄間,標示著「棉被」招牌的小工廠,傳來絞棉機運轉聲響。民國53年創立的大昌製棉廠,是台灣少數製作手工純棉被與彈棉被服務的傳統產業,第四代傳人陳君明仍堅持手工製作棉被,傳遞機器無可取代的手做溫暖。
傳承四代,百年家業
入冬之後,鋪棉機器運轉聲持續響個不停,傳統手工棉被工廠淡旺季分明,旺季只有冬天一季,短暫又密集,「我們這行就忙兩、三個月,要養家溫飽沒問題,但也存不了多少錢」,大昌製棉廠老闆陳君明在絞綿機來回走動,一邊聊著傳統手工棉被行業的甘苦。
家族四代從事製棉業,迄今已有110年。來自素有棉被窟之稱的台南將軍,輾轉屏東東港、彰化二林等地,最後落腳高雄左營,大昌製棉廠民國53年創立,在地經營超過半世紀,陳君明從小耳濡目染,清楚記得自己十歲時,因為父母吵架,被母親叫來拉棉線,從此成了這門老行業的接班梯隊。
老機器留下時代見證
走進工廠裡,水泥築起的空間,搭配幾扇老舊的木窗,老字號的鮮活印象撲面而來。當機器取代人工後,雖不若昔日彈棉花時棉絮紛飛的景象,水泥地板仍隨處可見散落的棉渣;機房裡,一台機齡近50年的開棉機、一台從阿公時代使用至今的車縫機,每台機器都是老古董,也是時代的見證。
倉庫堆滿了國外進口的棉花原料,陳君明說,早年棉花是國家管控的重要物資,必須向物資局採購;雖然現在的蠶絲、尼龍紡織材料種類,愈來愈多樣化,然而純棉材質天然又環保,如今純棉製作的棉被更是稀罕。
手工製被的厚實溫暖
在半手工、半機器的製程中,從開棉、鋪棉到車縫,一個師傅約莫兩小時就能獨立完成一床棉被製作,陳君明回憶,在製棉業全盛時期,五、六個師傅上工,製棉廠幾乎是24小時,日以繼夜地趕工,「鋪棉的床板就是師傅睡覺的地方」。相比之下,日治時期因為沒有機器,純手工彈棉花,一天最多製作兩床棉被,不只師傅功夫必須非常純熟,長時間背著彈弓、推著厚重的輪斗,拉棉線時也得兩位師傅協力完成,那才是真正的體力活。
將棉花交給絞棉機整理後,變成平整的一大片,陳君明就在工作枱來回走動,還要計算一床棉被的重量。開棉完成之後,他熟練地拿起竹竿捲起的棉花,開始一層層鋪棉,先是橫向鋪棉,再來縱向鋪棉,交叉鋪層、層層比例均勻,宛如變魔術般的翻被之後,一條棉被基礎成型,就可以封口了。相較機械自動化流程所生產的棉被,陳君明透露縱向、橫向鋪棉不易被拉扯變形,棉被比較耐用,這也是手工棉被無法被取代的優勢所在。
「我們這行業差不多再十年就沒有了,沒有年輕人要學這門功夫,現在大多數師傅都70多歲」,陳君明感嘆傳統手工棉業師傅凋零,因此對於來訪的報導與感興趣的民眾,多來者不拒,不厭其煩地示範棉被製作,暢談家族製棉歷史,希望為台灣手工棉被傳遞溫暖心意。
大昌製棉廠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左營大路6巷61號
電話:(07)583 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