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游淙祺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學士暨碩士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
真理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陽明大學通識中心
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
東吳大學哲學系
專長
現象學、文化哲學
宗教哲學、宗教現象學
歐洲宗教思想
尼采曾經說:「上帝已死」。這句話不是對事實作描述,彷彿所有人都不再相信上帝存在,畢竟在當前的西方社會中還是有很多保守派人士堅持著傳統基督宗教的理念與想法,固守傳統的教義,而非西方世界對基督宗教的熱衷也未曾稍歇。
其次,尼采這句話也不是預言將來的歷史發展趨勢,彷彿終有一天不再有人會相信上帝是存在的。毋寧說,尼采表達出了他對當時所處文化的一項觀察,以及他對他的文化背後的根本價值觀進行診斷。他所要表達的是,西方人向來倚重的根本價值,那個超越感官世界的永恆理念或是天國來世都逐漸在喪失它的影響力。
尼采故意借用一個瘋子的口中說出這項訊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不會相信瘋子所講的話,但弔詭的是,這個事實已經悄悄地降臨在每個人的周圍,而大部分的人卻仍然渾然不知。放在哲學的脈絡來看,尼采認為作為知識對象與作為形上學基礎的上帝已經不復存在了,這句話標示著形上學的終結,因為作為形上學最後的根源上帝,已經失去了重要性。尼采用這句話總括在思想領域的上帝應該被劃下句點。
1. 重估一切價值
尼采的哲學可以用「重估一切價值」(或是翻轉一切價值)這個角度去理解;「重估」在此除了有改變的意思外,還有翻轉之意,它具有破壞性與建設性兩方面;尼采對於傳統哲學的破壞部分,可分兩點來談:
(1)傳統上都以為世界存在著客觀的事實結構,也就是有客觀真理的存在,但是尼采主張這世界根本沒有客觀真理存在。
(2)傳統上也都以為世界存在著客觀道德秩序,因此善惡分明,這點同樣受到尼采的否認。
尼采一方面否定在知識上有客觀的真理存在,另一方面則認為根本沒有客觀的道德秩序。他認為客觀知識和客觀道德秩序都是人類自己建構出來的,不是原本就是如此。尼采否定了知識與信仰上有客觀依據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尼采被稱為「虛無主義」的主要原因。
尼采的「虛無主義」思想跟他的「上帝已死」主張息息相關。傳統上人們習慣將上帝當作解答各式各樣問題的最後根據,尼采認為讓上帝來提供解答等於是教人不要思考問題,而基督徒否定現世將希望寄託於來世的想法,則被尼采批評是一種逃避主義。為了肯定現世與生命,尼采於是必須否定上帝。
尼采認為虛無主義或是上帝死亡是十九世紀在歐洲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人們逐漸不再能夠從傳統的基督宗教或是形上學得到最終的價值根源,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感到迷惘,已經是一般人無可逃避的命運。但是就在一神論的信仰不再具有支配性的宰制地位,當世界不再只是如傳統形上學所認為的表面現象時,多元的思維模式(所謂的價值上的多元主義或是多神論)卻也悄然降臨,而我們平常所處的世界也重新獲得「真實世界」的稱號。對於尼采來說,我們就是活在這樣的真實世界當中,不必再假借宗教的彼岸或是知識上的客觀真理來否定它或是偽裝它,因此除了勇於面對它,我們別無選擇。能夠鼓起勇氣這麼做的人就是尼采眼中的超人。
2. 超人與永恆回歸
「超人」(Übermensch)與「永恆回歸」(die ewige Wiederkehr)這兩個概念可算是尼采思想具有建設性的部分。
尼采的超人並非歷史上曾出現過的任何一個人,例如凱撒或拿破崙等英雄,超人指的是「熱情、冷靜並除去太過人性化的樣子。」尼采呼籲我們毀掉自己,以便能超升自己。這種毀壞和超升的機制就是「追求力量的意志」(一般翻譯為「權力意志」),就是「自我的超越與提升」,也就是所有有生命之物都在追求超越自己。但此超越是不肯定「超越者」的超越活動。換言之,就人而言,我們要做的乃是成為「超越自己的人」。
超人肯定自己生活在有限性之中,因此也身處於時間的流程之中,但他仍勇往直前地追求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就「超人」而言,尼采指出,我們只有毀掉「純粹的人」這種東西,才會進化為更高級的東西。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我們本來是怎樣的人,而在於通過努力以成為想要成為的樣子。人要上進,就必須擺脫掉我們自己身上那種軟弱無力「人性的、太人性的」東西。
就「永恆回歸」而言。尼采指出,生命的真實面貌乃是「不斷的回到原點」,而非一直朝向未來,也就是說尼采否定近代樂觀的無限進步論。這論點是尼采所一再強調,但也是最難瞭解的。尼采把許多概念都當作虛構的,但是對於「永恆回歸」這個概念卻不這麼認為。
為何尼采認為這個說法這麼重要?在他看來,我們的生命歷程不斷的有開始,有結束,彷彿缺乏最後的目的或歸宿,尼采認為這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宿命,但他不認為我們因此就該意志消沉,反而是我們應該認真地表現出追求力量的意志,表現出超人勇於面對現實的勇氣。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我們將得到什麼好的結果,反而只是因為過程自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好比聽歌劇的經驗,人們在乎的不是聽完之後可以得到什麼,重要的是當下對於美妙音質的享受。人們應該珍惜努力本身的可貴,即使我們必須無數次以相同的方式去行動或存在,而不應該一廂情願的渴望成為另一個樣子,一味的想到達永恆的天堂或是不變的形上世界。
尼采排除了另一種或不一樣生活的可能性,比如說天堂中或地獄中的生活。提出「永恆回歸」這項觀念就是要取代那種相信有另一種生活的看法。尼采所強調的是,「此生就是你的永恆之生」。尼采將我們從形上彼岸的永恆世界(例如天國)帶回到現實的此岸(也就是這個世界)來。宗教如果具有意義的話,它也不能要我們脫離所在的生活世界而空談彼岸的。
尼采的宗教觀可以說為近代哲學有關上帝存在問題的討論劃上句點。向來作為傳統宗教哲學核心的「上帝存在」問題,經過十八及十九世紀從休姆到尼采等人的批判之後,已經慢慢退出舞臺了。二十世紀宗教哲學所專注的焦點轉移到了其他方面去,「宗教現象」、「宗教語言」、「宗教象徵符號」以及「宗教多元現象」等主題變成了探討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