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言課綱去年11月28日正式通過,規劃將於111學年度、即今年9月起施行,除小學以外,國、高中學生也須修習本土語言課程。儘管行政院長蘇貞昌曾強調搶救母語刻不容緩,然而距離上路只剩下半年,本土語師資仍面臨匱乏困境,各級學校真的準備好了嗎?
國家語言列入國教課綱
《國家語言發展法》在2019年1月正式上路,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和台灣手語都為國家語言的範疇,包括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馬祖的閩東語和台灣手語。語發法規範,國民基本教育各階段,應將國家語言列為部定課程,並培育國家語言教師。去年初起,教育部也召開89次分組會議和38次課審大會,盡力完成各級學校本土語文課綱。
據課綱最新版本規劃,除國小一到六年級部定每週1節本土語課程外,另將國一、國二列為部定必修1節課,高中則是2學分,並以開設在高一為「原則」。不過本土語言師資尚未到位,今年底立刻就要上路,等不及師培生、學士後學分班培育師資,將會以現職教師為主。
本土語言師資仍不足
根據「高中以下學校及幼兒園閩南語師資培育及聘用辦法」和「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要擔任本土語師資的管道,包括取得本土語文專長教師的合格證書,或是取得本土語能力認證中高級以上的能力證明。
現行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的本土語言師資共計1萬3456人,其中現行教職員佔8557人,又以閩南語師資6467人為大宗,原住民族語師資更是稀缺,僅151人。不過全台國小和國、高中合計就有3881間,人力上面臨重大缺口,師資應當如何分配成為問題。
教育部長潘文忠去年12月1日在部務會議上坦言,本土語言師資會是下一個挑戰。他表示將會請國教署、資料司借重先前推動新南向國家七語的經驗,透過直播共學,建立線上學習平台,並優先媒合弱勢語言或少數腔調、偏遠小校等。
此外,教育部也設計配套措施,如取消成班人數限制、補助跨校支援教學之教師每學期最高8000元,以及研發相關教材、進行教材數位化。
鼓勵進行師資培訓、測驗
教育部說明,將透過職前和在職併行兩種方式來培訓師資,包括辦理閩、客語的認證培訓和測驗,並開設職前師資培育及在職進修第二專長學分班、學士後教育學分班,增加師資生、在職教師和教支人員的進修管道,並可取得專長教師證書或在證書上加註本土語文專長。國教署也規劃全額補助教師參加本土語言中高級認證報名費,以及予以獎勵機制。
國教署表示,將自111學年度1月起,逐一進行各校的師資盤整對接,和區域教支人員盤整與跨校媒合,讓每位學生都能依需求進行選修學習。另外,教育部也要求在今年教育部辦理的寒假研習中,各校依照需求語別,至少須薦送一名教師參與培訓。
國教署:課程排在高一為原則
不過,目前課綱將國一、國二列為部定必修課程,國三則採選修,對高中僅規定部定課程2學分,並未限制何時修畢,也讓關心本土語言發展的專家傷透腦筋。由於高中有升學考試壓力,若學校將本土語言課程排定在高三學測後的下學期,課審委員憂心,恐讓語言學習歷程在國三到高三之間產生空窗期。
國教署指出,高中以第一學年開設為「原則」,但亦可在其他年級實施。不過近日國教署初審111學年度課程計畫時,全國324間高中,卻高達235間未通過初審,其中一項原因就是將本土語文課程排定在高二以後。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指出,教育部發布公文,表示希望各校將本土語言課程規劃在高一,然而目前本土語言師資多集中在國中、小端,高中師資人力匱乏,且必修新制匆促,嚴重打亂各校原先安排的課程架構。教育部則回應「原則從寬,例外從嚴」,如不能在高一開課的學校應提交理由,供計畫審查委員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