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在去年9月獲教育部核准設立「學士後醫學系」後,教育部9日表示,中山、中興大學也獲准設立,三校預計可招收公費生各30名,後續將等待衛福部核配公費生名額,待衛福部核定後,最快今年可招生。
目前國內共有12所大學設有醫學系,包括台大、陽明交大、成大、台北醫大、輔大、長庚、馬偕、中國醫大、高雄醫大、中山醫大、慈濟及國防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僅有高雄醫學大學、義守大學。
根據去年7月監察院報告指出,教育部於87年8月6日召開「公私立醫學院校系所教學資源及教學實施訪視檢討會」,討論國內醫學系招生名額調整,並參採當時行政院衛生署建議從原先1,200名每年增加100名,合計名額為1,300名,自此我國各大學校院醫學生1,300名管控員額,沿用迄今已23年,但醫學生1,300名員額管控依據,欠缺公信力與透明度。
監察委員葉大華、賴鼎銘進一步指出,衛福部自2010年起定期辦理西醫師人力評估計畫,最新之「2019年西醫師人力發展評估計畫」研究結果顯示,推估至2030年西醫師整體人力供給大於需求。該計畫同時指出,醫學中心西醫師人力自2025年起供給將低於需求,以及60歲以上醫師執業人數將增加9%左右,整體勞動量能將減少等現象。
究竟衛福部、教育部是如何評估是否增設?是否會因醫學院學生大增導致醫師貶值?國內醫師人力真的不足,還是分布不均?繼續廣設醫學院對民眾的就醫權利有幫助嗎?
(更多相關報導:公費醫師服務延至10年》公費醫師:「4原因」不改善...偏鄉一樣留不住人 )
廣設醫學院?醫:4點問題值得思考
成美診所院長陳炳諴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對像我們45歲以上的醫師其實影響不大,因為後醫這些學生還要下鄉10年,出來當醫師的時候我們都已經60多歲了。」但他點出增設學士後醫背後有4點問題值得思考:
1. 師資是否足夠?醫學院的師資跟教材有沒有問題?
2. 解剖、大體老師、特殊教育管道從何而來?
3. 未來需要實習,需要很好的附設醫院,如何處理?
4. 這些後醫學生只能走五大科(內外婦兒急),且要公費下偏鄉10年,如果違約會有巨額賠款,是否公開透明?
陳炳諴表示,未來AI出現,醫師的行業也可能會日薄西山,不只病理科、放射科,很多都會被取代。但醫療會觸及到很多東西,像以前美容是美容師在做,現在變成是醫美;以前的眼鏡是驗光師在配,現在可能是眼科醫師;以前有很多推拿師,未來可能都是復健師跟物理治療師。因為醫療都是跟人有關的,當未來醫師越來越多,就會滲透到各行各業,雖然人口越來越少,但人口老化也會越活越久,醫師會越做越下游的工作,但收入勢必會減少。
偏鄉問題要靠配套措施,而非靠廣招醫師
全國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黃啓嘉接受《信傳媒》電訪時也表示,醫師跟其他行業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整個醫療是一個政府預算支持的行業,也是國民健康保障的行業,「保障國民健康需求的行業,本身應該要有一個很嚴謹的訓練計劃。不是說台灣缺醫師,而是偏鄉缺醫師,偏鄉缺醫師不是因為醫師不夠,而是偏鄉很多配套措施是主管機關做的不足,如果解決偏鄉醫師在生活上的困難、給他們合理的回饋,我相信不會找不到醫師。」
黃啓嘉認為,偏鄉問題本身是因為配套不足,而不是靠廣招醫師解決,如果盲目投入很多資源去「製造」醫師,政府要補貼的金額是很可觀的,「加上醫師養成本身不管是教育部還是各方面,都要投入很多資源,這些資源如果補的不夠,訓練出來的品質也不會好。多增醫師唯一受益的似乎只有學校,社會跟政府的承擔都不見得是正面的,在這種情況下其實需要再進一步討論。
他也提到,當初很多通過復健科系的專科學校,訓練出很多復健師,「結果考照率只有8%,其實等於也浪費這些青年學子的資源,讀了4年書結果被認為沒有足夠的能力而到處流浪,這樣當初為何要給這些學校招收?等於是教育資源錯置。」
(更多相關報導:偏鄉醫療有多缺乏?恆基院長陳志成:跟非洲有點像 )
醫事司司長:衛福部仍會嚴格控制醫師人數
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衛福部的立場其實是不建議增設的,「增設這件事是教育部的權責,我們增加公費生名額是因為偏鄉醫療,在人口老化這段是能夠把偏鄉醫療的服務做得更好。」
劉越萍進一步表示,「目前為止教育部同意希望衛福部幫忙協助分配,其實不會影響到自費生,還是會回到公費生這端,5年增加750名、一年預計150名這件事,從頭到尾是為了醫療政策的規劃,解決偏鄉醫療、人力分配不均的問題。」她表示,目前衛福部還在研議要開多少名額給教育部,衛福部只會提供公費生的部分。
未來是否會因醫學院生大增導致醫師貶值?
劉越萍表示,「基本上醫療的重點在於如何發揮其價值,衛福部還是會嚴格控制醫師人數,且根據行政議題衛福部這邊還是會協助,但我們還沒辦法說要給多少,因為第一年的招生狀況也會不好,現在只能拿過去的資料稍微推演一下。」
她強調,「對我們來講每個訓練出來的學生都要能夠很OK、能撐得起來,這才是我們最大的目的,今天增加多一點學校,我們其實尊重教育部,後面在盤算該如何開名額等等,部裡還在討論,也會盡快出來。」劉越萍表示,後醫公費生的招生跟一般醫學系招生還是不太一樣,這些地方也會再注意。
台灣真的有需要這麼多醫學院嗎?
關於最初是如何評估是否增設?有醫師公會成員透漏,「在很多年前是教育部、衛福部、醫界共同喊一個數字出來,3、40年前估了一個數字說要總量管控,這個評估本來就沒有一個法定的標準,現在要增設大家就會各說各話。」
回歸到根本的問題,台灣真的有需要這麼多醫學院嗎?
陳炳諴認為,醫師這個職業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管控,人數稍為增加一些是無妨,但要有一定程度的管控是因為醫師被賦予的權利是大的,像是開藥、對人體侵入性的治療醫師都能做,要釋出也應該慢慢釋出,釋出太快或不恰當的話,萬一出問題這條路也走不回去了。
他強調,現在社會和醫師本身還是有一定的約束力,「多數醫師還是會希望自己成為一位好醫師,但如果社會風氣環境改變,若之後變成以賺錢為目標,風氣會回不去。所以醫學院適當增加是可以,但要不要繼續增加一定要好好評估。」
黃啓嘉也強調,像醫療相關科系都是要經過非常專業的訓練,「跟一般會計、貿易等通識科系很不一樣,專業訓練科系學校本身一定需要具備足夠的訓練資格,不然國家和社會要共同付出很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