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重要場景:
天台戲院與金國戲院
過去的三重戲院史可是全台響叮噹,尤其是天台戲院與金國戲院更執北台灣電影圈的牛耳,為三重帶來不少稅收。天台與金國戲院的歷史,是三重地方史的一段重要故事。三重的戲院演變與典故,仍以最早期李瑞軟由經營木材生意的「柴寮瑞」轉行設立了天台戲院,與林子張由「估衣」生意轉途的金國戲院為主。
整個三重地區最古早的戲院是在台北大橋下橋處的三重戲院。鄰近福德北路三重派出所旁邊,剛光復時由李瑞軟所興建,後來改建為建國戲院。天台戲院與金國戲院兩家戲院,自古以來,一直是三重市最響亮的兩大電影招牌,它們是三重地區迄今成立最久的戲院,都位於最熱鬧的重新路與正義北路交會的精華商區。
天台戲院原本是歌仔戲台
最早的天台戲院差不多是在民國40年蓋的,樓下建材行,做木材工廠,民國41 年,「柴寮瑞」李瑞軟將木材行遷到重新路二段82號現址,因經濟需求,木材行經營得有聲有色。加上他個人對戲劇的喜好,另外在二樓加蓋一座歌仔戲台,形成所謂的「天空中的戲台」,這便是「天台」名稱的由來。戲台是在民國47年建好,8月14日開幕。
「柴寮瑞」的天台王國演變史如下:民國45年時,木材行因時代背景變遷而結束,改建為天台商場,隔成一間間小店鋪租給商家。一樓與二樓的夾層間增設天台旅舍,之後歌仔戲沒落,戲院改為電影院。
當時,三重地區並非每戶人家都有澡堂,於是他又在天台商場隔壁蓋了公共澡堂,澡堂的二樓開理髮店,三樓開冰果室,另外為因應戲院的產生開了製冰場,電影院也一家一家地增設。民國50年,商場因生意不佳改為撞球場,57年再改為天台百貨,歷經二十年的變遷,天台大樓於77年拆除重建,83年天台廣場重新開幕,營業迄今。
三重代表性的指標商業天台企業,是以電影院為代表,在電影興盛時期,除了放映電影外,也有歌舞團的表演,知名的一代諧星「許不了」便由此崛起。
天台娛樂王國的誕生
李瑞軟是一位眼光獨到的企業家,早期他看準在縱貫公路上做生意很有前景,因此率先在目前的重新路二段現址創業,樓下開製材廠;一般人是搭鐵厝,他卻用水泥蓋屋子,水泥做的厝一樓就比較挑高,後來二樓才開始做戲院,即天台戲院,再來就是天南戲院、天心與天閣戲院,後來是天榮與真仙樂歌廳。據了解,李瑞軟會投入影藝事業也是一個機緣,台灣初光復時李瑞軟原是做木材生意,後來,因為很多蓋販厝者及營造廠有時欠債很難討回,他就乾脆開戲院收現金,改變工作。天台在民國47年8月14日開幕。
戲院開了之後,原先在一樓的製材工廠才在民國50年代改為天台百貨公司。據悉,天台戲院剛開始時,是由戲院總經理簡坤木將「天台戲院」的公車站牌事先申請,預訂天台戲院的站名。天台戲院風風光光經營後,就有很多台北市的補習班學生渡河來看電影,那時都是放映洋片。至於中南部的觀眾則都是坐公路局班車自台北橋出入。
民國40至50年代,中興橋未蓋,要到台北都必須經過三重重新路,當時三重及新莊地區加工廠不斷設立,外來人口隨之湧入,娛樂事業需求增加。當時到台北的唯一橋樑是台北橋,從新莊、五股、泰山要去台北,都要經過三重,而那時候三重的房子又比較便宜,鐵工廠、成衣工廠和各式加工廠都在三重,人潮有利天台商業契機,也加速天台戲院的興盛。
金國戲院演進歷史
金國戲院一向是三重地區最著稱的戲院,它的前身是金都戲院,原先的金都比較小,當時戲台生意特別好,所以,金國戲院於民國45年開幕。其實,最早的金國戲院是在三重市中央南路44號的「民生戲院」,後改名金都戲院。創辦人林子張在三重第一家開的戲院是民生戲院,專門演電影,後來改為金都。因為生意好,民國四十幾年又在三重市正義北路頭近重新路二段,增設了一間金國戲院,民生、金都、金國戲院都是林子張創辦的。
以前政府規定日本片配額限制演十天,一個月僅能做三支片子,一年三十六支,台北市戲院無論生意再好,也得移到三重埔來做,所以三重戲院的生意特別好。台北市受限於上演首輪戲的天數時間限制,即使戲台觀眾客滿,也不能再演了,要看戲的人就得來三重看。
由於金國戲院成立歷史悠久,老主顧是基本觀眾,戲院的經營、設備、音響、光線也比一般戲院好,金國戲院自然就成為三重地區的首選戲院。金國戲院過去比較有名、賺錢的是《桂河大橋》、《OO7》(情報員),都賣座空前,為戲院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
金國戲院當紅時,據金國戲院總經理張萬陳指出:「天台是在我們從金都搬來金國戲院沒多久後,就開始拍電影了,當時首輪片在三重埔上映,都是我們挑選,約百分之八、九十片子都是在我的手中掌控,當時他們曾和大明戲台(後改名為三重戲院)、建國戲台聯合起來要搶我的片子,仍搶不到。」
出身三重的陳文敏,台灣第一位女導演
東南亞第一位彩色電影攝影師陳喜樂,在台語片時代拍的第一部戲是在三重市大明戲院,大明戲院的老闆是林新村,他的太太陳文敏是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導演。
她出身三重地區望族,曾在三重中央北路獨力開設一間知名的大明戲院,早期製作過《女性的仇人》、《薛仁貴征東》、《茫茫鳥》、《苦戀》、《農家女》、《妖姬奪夫》、《可憐的媳婦》、《乞丐招女婿》等影片,後面六部片子是她在民國46年到48年間執導拍攝、自力完成的。《茫茫鳥》更只以十六天的時間拍成,以二十萬元的低製作成本,拍出了高票房,該片在同年度得到了台語片賣座前五名的金像獎。陳文敏是早期台語片剛開始時的少數知名導演之一。在台灣早期保守的年代,以一介女流能在企業界、影藝界闖出一片天,實在難能可貴。
值得一提的是,陳文敏女士久居三重埔,她最親愛的大哥陳隆德是三重埔過去最知名的台灣申鐵第一任董事長(原書註釋:北台灣四、五十年代的鋼鐵大王,也是台灣早期電鍍與鍍金業的開發者),她與先生林辛全(三重過去地方知名頭人)在三重一手打拚的五金事業,與陳家在三重的發跡,都很值得介紹,這是過去三重的一個重要家族的故事。
陳文敏的先生林辛全早期在三重埔是做收購空罐子的生意,1940年在三重埔創建了「國王工廠」,工廠內設有十座打鐵爐子,主要由陳文敏經營。這對夫婦還經營過很多種不同行業,其中尤以蓋戲院的工程最偉大。個性不服輸的這位小女子在剛生下第七胎後,就一手包辦大明戲院的拆蓋建材採購及施工監工;當年為了減輕蓋大明戲院的龐大財務壓力,她還幾次羅東行,將戲院造價成本降了近三成,當地一些杉行老闆稱讚:「台北查某實在不簡單。」
先是戲院老闆娘,進而擔任導演
大明戲院是繼金都、金國、天台、建國之後,成為三重第五家戲院。初期經營戲院艱辛,為了挽回票房頹勢,身為老闆娘,陳文敏又主動親身加入選片與編導工作,使大明戲院也開始有機會上映曾轟動一時的名片,與三重埔幾家較老資格的戲院鼎足而立。如《亂世佳人》就曾創下連續客滿十六天的紀錄,《宮本武藏》與《圓桌武士》等很多名片也創下大爆滿的紀錄,幫大明戲院初創業時由入不敷出的窘境漸入佳境,轉虧為盈。
為大明戲院排片的環境耳濡目染下,陳文敏對電影編導產生興趣,自編的第一部電影是時裝片《女性的復仇》,由大明影業社出資,請李水車擔任製片,高來福導演;接著寫了《薛仁貴與柳金花》的劇本,找邵羅輝導演。她投身電影製作的第三本劇本是《薛仁貴征東》,也由邵羅輝導演,是一部超大型的古裝戰爭片;但由於導演與資方起了嚴重衝突,戲沒拍完,邵導走人,據說,還順手把「拍攝記事」一併帶走。一向不服輸的陳文敏只好硬著頭皮自己剪輯、補拍戲分、完成配音後,把作品拿到中影片廠,中影片廠廠長用專業的角度鑑定後說:「林太太,你可以當導演了。」他們把這部作品剪接成一小時四十分鐘的《薛仁貴征東》,上映後的票房也不差。
如此,陳文敏在眾影人的鼓勵下,執起導演筒,進入片場,開始為自己所編寫的劇本擔任導演,由於認真地為弱勢女性的地位發言,頗得婦女影迷的支持與愛載。據當時報載:陳文敏是民國40年代家庭倫理電影的「催淚高手」,她拍攝多部讓婦女同胞喜歡的電影,探討當時的家庭與感情問題。民國46年和47年兩年期間,她自編自導的六部片子,如《茫茫鳥》、《苦戀》、《妖姬奪夫》、《可憐的媳婦》、《乞丐招女婿》,都擅於揭發「世間薄倖情郎」、「婆媳鬥爭」、「一夫二妻」的悲劇,成為當時媒體追逐報導的焦點。
在電影的專業上,這位自修有成的半路出師女導演的分鏡構圖,有人說很具連環畫的效果。當時社會風氣,女導演拍戲,實在罕見。來自三重埔的查某導演,轟動一時,確實與眾不同,是早期電影界的頭號傳奇人物。在台灣早期台語片剛開始的年代,舉凡編劇、製作、導演、剪接、片子完工、預算控管,陳文敏都一手包辦了。她三十八、九歲的這兩年,是她一生中最風光的時期,身為台灣電影史上第一位女編導,出入都有專屬的白色三輪車,在那個女權還未受到重視的年代,陳文敏已獨佔鰲頭了。
本文轉載自《新北市文化》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