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獨裁者普丁誤判情勢 北京能從中學到什麼?

兩岸國際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全球所關心的除了俄烏之間的戰事之外,也紛紛將焦點關注到潛在的西太平洋衝突,特別是台灣議題上。目前為止,各方多所著墨的,是台灣及西方各界可以從俄烏戰事當中獲得什麼教訓或啟發,以對潛在的台海危機預做準備。

但俄烏戰事帶來的修正是雙方動態的,儘管中國目前檯面上的官方宣傳依然是偏向俄羅斯陣營,但截至目前為止不如預期的俄羅斯入侵行動,必然也從各種角度及途徑帶給中國在對台軍事策略上的修正。

中國對台情蒐出現重大挑戰

先不論專業的軍事武裝及入侵戰術,俄烏衝突對中國犯台計畫影響最大的層面之一,是在情報戰架構及決策資訊的核實。截至目前為止,各界對此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沒有如外界原先預期「速戰速決」的主要原因,大多歸咎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種種情報的錯估,以及莫斯科政府內部對情報匯集至決策過程當中的扭曲。

對中國而言,這兩個問題一樣是中國對台政策的致命傷。過去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情報佈建,主要是透過箝制要脅台商與收買退役傾中軍職人員為主要的切入口。

但這幾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邊境管制,讓中國對台的人員情報佈建遭遇實質上的困難。加上近年來蔡英文政府對台灣軍方內部的保防工作重新加以整頓,不排除在美方非正式技術交流的挹注下,台灣軍方在情報及反情報偵防上重建防火牆,並逐漸取得美方與其他盟國的信任。

另一個層面是兩岸基層經濟商業交流的減少,以及各種對台優惠政策的縮水。這讓中國對台情報工作當中很重要的金流,特別是在過去建立在買辦架構上的對台統戰策略必須有所調整。

這對中國的情報架構具有兩面的不同影響:首先是過去買辦架構下的情報取得,極容易造成情報內容的偏頗與侷限。過份依賴買辦架構下的情報獲得,極可能形成賣方「做情報」套利的誘因,甚至遭到反情報系統的介入。

而在買辦體系逐漸式微之後,北京對台工作很顯然加大力道轉向直銷模式,也就是透過各種網路或線上虛擬活動,將情報網的佈建以及對應的金流線上與虛擬化,並且善用各種既有網路平台來建構「羊毛出在狗身上豬買單」的金流模式,不但一方面讓金流難以被追蹤,同時利用中國非常擅長的詞彙資料庫海量分析技術將各方獲得的訊息加以彙整比對,以減少原始情報資料遭到扭曲的謬誤。

「唯習是從」的決策致命傷

但中國方面非常難以克服的,反而是將這些情報資料轉成決策依據的過程。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周恩來肇建整個中國共產黨情報體系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即便在毛澤東的強人作為下,周恩來在情報體系仍然堅持了「說實話,做實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內部文化。延續這個傳統,即便北京政府在不同階段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大內宣與大外宣,但中南海內部透過情治系統都還可以有一份清清楚楚心知肚明的內帳。

但物換星移的今日,習近平雖然致力效法毛澤東並集大權於一身,但致命傷仍然是身邊缺乏一個低調但卻孚眾望的副手來擔任調和鼎鼐與說真話的工作。

儘管過去幾年王岐山或是李克強都曾經試圖扮演這個角色,但都因為種種原因終至無法與習水乳交融。在習近平黨政軍大權一把抓的架構下,北京政府的決策架構越來越難有與習近平意見相左的聲量空間,這個趨勢隨著習近平集大權於一身之後,在國際局勢上越來越多的誤判上愈見明顯。即便是當前的七人小組,也很難脫離「十常侍」唯命是從的領導模式。

俄烏衝突之後,不論最終的結果為何,勢必都會牽動中國整個對台戰略布局,以及北京政府整個決策架構的調整。這個動態的轉變,不論是對台灣或是中國內部,都會是下一回合章節的起點。北京如何轉型,以及台灣如何動態隨之調整,都將會是下一個階段彼此消長的關鍵。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