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風險》期貨懂得停損可以保命 每個人承受風險不同就有不同停損點

期貨

期貨市場中每個人承受的風險不同,停損的標準也不一,最簡單可從資金控管出發。

「做期貨,一定要會停損,要不然下場會很慘。」是許多期貨老手時常告訴新手的一件事情,由於個人無法撼動市場、無法撼動點數、撼動股市的走向,這意味著,交易人必須被迫面對市場行情,沒有百分之百都預測正確,因此風險控管,或者說「停損」變得很關鍵。

很多交易人遇到行情不如預期,捨不得停損,都覺得「每次賣掉以後它就上漲」,但在期貨市場,由於其高槓桿的特性,如果是選擇權的賣權,損失更是有無限大的可能,因此「停損」的觀念很重要,停損就是永遠不要讓自己這一次成為最後一次進場,而是讓自己永遠有再次進場的機會。

很多人習慣在股票市場設定停損的邏輯,用在期貨上,例如買進股票後,跌了1%、跌了5%就賣掉,例如股票市場100元漲跌1,可能是股價變化1元,但股價在1,000元的高價股,1%的變化就是加減10元。

股票市場百分比停損法,在期貨市場不一定適合

但在期貨市場設定%的停損範圍可能不太適用,期貨市場較常看到的是主觀式的停損標準,例如買入臺指期貨,設定30點、50點的停損範圍,17,500點買進,跌到17,470點就平倉、跌到17,450點就平倉,由於進場的時間點就決定了停損的範圍。

另一種停損的角度是從資金控管出發,做指數多頭部位的交易人把「我最多能賠多少錢?」換算成「最多只能跌幾點?」,放空的人等於問「最多只能漲幾點?」

例如臺股期貨(大臺,TX)一點跳動是200元,因此50點就是1萬元,是最多容忍虧損1萬元就出場的交易人,等於設定50點當作停損標準。如果是小臺指期一點是50元,最多忍受虧1萬元,等於是下跌超過200點就停損。

可從資金控管角度來停損,發現看錯方向先退出一下

有期貨專家建議資金的5%當作停損的標準,例如保證金準備了50萬元進場,大臺指一口保證金18萬4千元,做多一口,當損失達到50萬的5%,也就是虧損達2萬5千元、大約是下跌125點時候就離場、認賠平倉。

另一種是在股市、期貨都常見的停損方式,採「技術指標」停損,例如做多頭的交易人遇到標的物「跌破支撐」、「跌破月線」及「跌破年線」的時候平倉,做空頭的交易人遇到標的物價格「再創新高」的時候就要離場。

技術指標雖然沒有絕對的,但它能反映一定的概率,以「跌破年線」為例,鴻海自2015年以來,一跌破年線,就至少四周都在年線以下,2017年11月最後一周跌破年線之後,直到2019年的4月第一周才反攻,重新站上年線,反之,只要半年線、月線、季線同時突破年線呈現多頭排列,鴻海就股價幾乎一年時間都會在年線以上。

有人用技術指標來設停損點,亦有人用籌碼來判斷停損

但隨著每個交易人的習慣,採用、參考的技術指標也不盡相同,有些人採信布林軌道,突破上軌、又創新高,那麼放空的交易人多半認賠出場,另一種是用籌碼面來停利、停損,例如臺積電外資連續買超10個月,到了某個點突然反手轉賣,股價跌破某個價位,就認賠出場,不管交易人習慣用什麼指標來停損,總比「沒有停損的紀律」、「沒有一個停損的標準」來得好。

實務上,到底該抓多少停損,反映每個人承受風險程度不一,一般的行情下,進場新增每一口期貨,大約準備2、3倍的保證金比較安全。

當自然人去期貨商、券商、理專開戶頭,都會對客戶做KYC的測驗,其實客戶也該對自己做KYC,「我自己風險承受度到哪?」其實常見許多人對風險波動的忍受度在5%到10%之間,那就不要去投入太大槓桿。

看你的風險承受度到哪,停損就設在哪

很多菜籃族拿買菜錢進場,買個一口臺指周選擇權才幾百元、幾千元,還說得過去,但也有人昏了頭,想要去買槓桿很大的標的,一下子就被行情洗掉「畢業」了、「被強制平倉」了。

很多交易人過去在股票交易市場習慣了,買了一檔股票買在高點、被套牢,那乾脆不賣,「我不賣就沒有賠」,或剛好那檔股票每年發股利「說不定哪一天領到股利領到回本了」。

但在期貨市場不可能這樣做,因為期貨市場是「Market to Market」,就算不想平倉,但每天及每個月都會結算,反映真實盈虧。最後,大家都知道要有停損法則,難是難在,當真的遇到跌到那個價位的時候,「你砍不砍得下去?」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