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視集團斥資20億美元收購北美電視品牌Vizio一案,自去年7月對外宣布以來便一直風波不斷,除了美國政府對於中資向來頗有疑慮外,樂視本身也不斷傳出財務吃緊的負面消息,而在經歷多日的紛紛擾擾之後,最終樂視還是在周一(4月10日)宣布正式放棄此項收購案,這也代表身為Vizio大股東之一的瑞軒與鴻海原本可望從中獲得的龐大業外收益將就此不翼而飛。
根據外電報導,樂視在聲明當中將收購案的受挫歸咎於來自監管機構方面的阻撓,但並未明確說明有關細節,意外的是,Vizio方面倒是提到此案迄今仍未獲得中國政府的核准,似乎暗指中方對於樂視集團的海外投資動作有所疑慮,才是樂視不得不放棄收購的主要原因。
企業海外投資面臨障礙
事實上,自從去年中國出現資金大量外流的現象,並導致人民幣貶勢加劇,以及央行的外匯存底大幅縮水之後,中國政府便開始針對國內資金的匯出進行嚴格審查,而這也讓許多個人與企業的海外置產與投資動作面臨到很大的障礙。
Rhodium Group的經濟學家Thilo Hanemann表示,此次收購案的破局其實並不讓人太過意外,畢竟中國的資本管制政策已經讓樂視很難將20億美元這麼龐大的資金匯往美國,並且以目前樂視本身的財務狀況來看,恐怕也沒有辦法在海外市場另外募集此案所需的資金。
延後支付員工薪資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外界一直傳聞樂視集團的財務狀況有著很大的問題,去年年底樂視集團執行長賈躍亭也公開承認該公司正在面臨資金吃緊的壓力,曾有樂視的供應商透露該公司出現延遲付款的現象,日前更有報導指出,樂視已告知北美地區的員工原本應在3月底支付的薪資將延後至4月4日才能匯入帳戶。
然而不論真正的原因是監管單位的阻撓或是資金無法到位,在樂視收購Vizio一案正式破局後,最大的苦主無疑便是當初因為樂視提出收購而不再推動股票上市的Vizio公司以及其背後的大股東。
兩頭落空的局面
由於眼見電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單憑製造及銷售電視勢必無法長久生存,Vizio創辦人王蔚原本想趁著公司仍有賺錢,而Vizio品牌也仍具價值之際推動股票上市,或著尋找對該公司有興趣的買主,讓公司的股東能有獲利出場的機會,但如今卻在遇人不淑的情況下只能落得兩頭落空的局面。
目前在Vizio的股東結構當中,除了王蔚本人持有該公司54%的股票外,幫Vizio代工生產電視的瑞軒電子與鴻海也是分別持股8%的大股東之一,若按照20億美元的收購金額計算,瑞軒與鴻海原本可以從中獲得超過上億美元的投資收益,然而最終也只能成為一場紙上富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