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掌控野心日益顯露,而台灣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成為其首要目標。繼台積電宣布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後,川普仍不滿意,頻頻指責「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產業」,並揚言如果台積電不赴美投資,就要課徵台積電晶片高達100%的關稅。國際媒體《路透社》更於美國時間4月9日報導,台積電因涉嫌違反美國出口管制規定,恐面臨10億美元以上罰款。
台積電最後一盤被8027張賣單打下來
國安基金今 (9) 日銀彈上膛伺機護盤,不過台股仍開低走低,一路重挫跌破1萬8千點,最低點下探 17306 點,終場收在 17391.76 點,跌幅為 1068.19 點,改寫歷史第三跌點紀錄,並創下15個月來新低,成交量高達5666 億元;受到雙重利空打擊的台積電今天最後一盤爆8027張賣單,以785元作收,下跌31元或3.8%。累計連續假期後的三個營業日,台股加權指數已重挫接近4千點、跌幅逼近18%。
觀察三大法人今天籌碼動向,外資賣超357.76 億元;自營商賣超103.19 億元;投信買超1.24 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賣超459.71 億元。
回顧19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在美國的經濟與政治雙重打壓下從巔峰殞落,失落三十年的教訓猶在眼前。如今,台積電正面臨類似壓力,外界不禁憂心: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否會步上日本後塵?
川普政府步步進逼,台積電危機四伏
川普上台後,對台積電的態度可謂咄咄逼人。就在今年3月初,台積電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追加投資1000億美元,興建四座先進製程工廠。然而,川普8日在共和黨全國國會委員會晚宴演講中仍不留情面,批評前總統拜登政府向台積電美國子公司提供的66億美元補助「多餘」,並透露他曾警告台積電,若不在美國設廠,將面臨100%的高關稅威脅。換句話說,拜登政府《晶片法案》中承諾的66億美元補貼,在川普政府上台後恐將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路透社》報導指出,美國商務部正調查台積電是否違反出口管制,將晶片賣給中國算能科技(Sophgo),而這些晶片最終流入華為手中。報導稱,台積電在近幾年內製造約300萬顆與算能科技訂單相符的晶片,卻出現在華為手機與高階昇騰910B人工智慧處理器中,且無法交代製造來源。
台積電官方回應證實此事,表示自2020年9月起已停止向華為供貨,並強調公司致力於遵守法律。然而,若違規屬實,台積電可能面臨10億美元以上罰款,這對其財務與聲譽無疑是一大打擊。
此外,美國對台積電的壓力不僅止於關稅與罰款。市場傳言,美國正要求台積電技術入股或接手英特爾(Intel)晶圓代工部門,甚至建立更完整的美國本土供應鏈。這些舉措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預言——「台積將成為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逐漸成真。作為台灣「矽盾」的核心,台積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命運卻愈發繫於美國的政策走向。
日本半導體殞落的前車之鑑
台積電當前的處境,讓人不禁聯想到19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輝煌與沒落。當時,日本憑藉技術創新與政府支持,迅速崛起為全球半導體霸主。1963年,日本電氣公司(NEC)從美國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獲得平面技術(planar technology)授權,並在政府要求下與三菱、東芝等企業共享技術,奠定產業基礎。1973年石油危機後,日本趁歐美經濟停滯之機,投入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計畫,由日立、NEC、富士通等五大企業與政府合資720億日圓,發展高性能DRAM製程供應鏈。此舉推動日本半導體進入高速成長期。
到1989年,日本半導體市占率高達53%,遠超美國的37%與歐洲的12%。全球前十大半導體企業中,日本獨占六席,包括NEC、東芝與日立等,美國僅剩英特爾、德州儀器與摩托羅拉。然而,日本的強勢崛起引發美國警惕。為遏制日本,美國祭出經濟與政治雙重手段:1985年的《廣場協議》迫使日圓大幅升值,日本出口競爭力受挫;隨後的《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則要求日本開放專利,並保證海外企業在日本市場取得20%市占率。美國甚至發動反傾銷訴訟,對日本企業施加多重壓力。
這些措施最終導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半導體產業失去競爭優勢。2000年後,韓國三星與台灣台積電異軍突起,日本則在記憶體與晶圓代工領域節節敗退,僅在材料與設備領域勉強保有地位。跌落神壇的日本半導體,成為「失落三十年」的象徵。如今,川普政府的強硬態度,讓外界擔憂美國是否會故技重施,將台積電逼入相同困境。
台積電與英特爾「政治聯姻」:三套劇本與挑戰
為重振美國製造業,川普政府正積極拉攏台積電,外媒報導指出,目前有三套可能的合作劇本:一是台積電在美國建立先進封裝廠;二是台積電與多方合資入股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Intel Foundry);三是英特爾承接台積電在美客戶的後續封裝訂單。這些方案雖各有市場猜測,但無一不顯示美國對台積電的技術與產能垂涎。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曾提出四種可能情境。第一,台積電擴大美國亞利桑那州廠(AZ廠)產能,讓先進製程晶片在美製造,但目前規模遠不足以滿足川普需求。第二,台積電在AZ廠加碼投資先進封裝,打造完整供應鏈,這是短期內最可行的選項。第三,美國政府或企業深度參與台積電美國業務,分為兩方案:A方案是美國入股AZ廠(或更名為ASMC);B方案是台積電主導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透過入股或合資實現。第四,台積電將技術轉移至美國,但因損害公司與股東利益,可能性極低。
然而,台積電與英特爾的合作並非易事。科技媒體《Tom's Hardware》指出,雙方製程架構與設備配置差異巨大,技術整合難度極高。雖然兩者均採用極紫外光(EUV)技術,但微影調校、光罩設計與蝕刻工藝截然不同,短期內難以實現產線優化。
台積電的應對之道:技術根留台灣
面對美國壓力,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展現堅定立場。他在2025年1月台大EMBA講座中表示,技術轉移與建廠成本高昂,並非一蹴可就。「把3奈米搬到任何國家,假設土地、水電、人才都沒問題,也要5年時間。」他以亞利桑那州廠為例,指出建廠初期需協調工人觀念、投入資金制定規範,投產後還需解決高成本與技術變更問題。「最新技術跑到美國,每件事都要申請,耗時是台灣的兩倍,你認為可能嗎?」魏哲家強調,台積電的高階製程無人能取代,「若沒有台積電,2026年後自動駕駛將全部不見。」
這與前CEO劉德音「最先進製程根留台灣」的立場一致。台積電深知,技術是其核心競爭力,一旦輕易出海,可能重蹈日本覆轍,失去產業主導權。不過在川普上台後,美國政府壓力接踵而來,台積電在今年3月初宣布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並會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若加上先前的650億美元,等於台積電對美投資金額達到1650億美元超高數字。
以史為鑑,台積電路在何方?
川普推動的台積電與英特爾合作,不僅影響台灣,也讓韓國三星電子感到威脅。韓媒《中央日報》報導,若台積電接手英特爾晶圓廠並吸收美國大客戶,三星爭取科技巨擘訂單的努力將受重創。根據TrendForce數據,2024年第三季晶圓代工市占率,台積電以64.9%遙遙領先,三星僅9.3%。三星晶圓代工事業連年虧損,2024年淨損恐達13.8億美元,若無法提升先進製程良率,恐在台美合作下淪為最大輸家。
日本半導體的殞落,源於美國的經濟打壓與政策限制,如今川普對台積電的步步進逼,讓人不寒而慄。關稅、罰款、技術入股,美國的手段層出不窮,而台積電作為台灣經濟命脈,必須謹慎應對。張忠謀的預言正在應驗,台積電已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焦點。從日本經驗看,過度依賴美國市場與技術共享,可能導致主導權旁落。台積電能否守住技術根基,避免走上日本老路,將是未來數年的關鍵考驗。在這場全球博弈中,牽動半導體產業的命運,也牽動台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