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前瞻基礎建設公聽會後,一個失眠的晚上⋯⋯

記者手札

至今,前瞻基礎建設公聽會已經辦完四場了,預計這周就會結束當初朝野黨團協商所達成的共識,也就是六場公聽會。依照這件事情的走向以及被關注程度,有很大的可能,即便藍營不斷抵制,但也提不出亮眼的修正版,而這個蔡英文總統口中,將影響台灣往後30年的「行政院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在沒有太大更改以及討論的狀況下,就會在經濟委員會通過了。

22歲,好不容易大學畢業,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還常常會在夜闌人靜的時候,想坐時光機回到18歲,站在憨慢的自己後方,給予猛力一擊,告訴自己:「怎麼不多讀一點書。」然而,現在的我更擔心,40歲的時候會怨懟20歲時候的自己,怎麼不在20歲、事情還沒有成為既定事實的這個時間點,拉撐出一個好的討論空間跟意見交換平台,讓大家好好討論,透支年輕人的未來、舉債來的8800億元前瞻計畫預算,到底需不需要?如果需要那又應該怎麼用會更好。

舉債來的8800億元前瞻計畫,真的需要嗎?

台中市長林佳龍說,治水不分顏色,水災也沒有顏色。高雄市長陳菊說,高雄不能再空白十年。朱立倫則批蔡英文是「散財童女」。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公聽會上,藍綠黨團以專家學者名義,邀來各縣市首長,各抒己見,努力捍衛自己城市的建設與預算。民進黨團書記長李俊俋則表示,現在看到的預算只是前面的一年半,若有機會,還可以從中分配。

我想知道的是,這些建設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不是要林佳龍跟我說台中需不需要、也不要陳菊幫我判斷高雄是否空白,我想知道的是台中人、高雄人,甚至對於全台各個縣市的人,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過去幾年,部分縣市的鄉鎮市區曾經將小筆經費用於參與式預算,讓民眾審議討論地方上的需求,以及經費使用。那麼,像這樣為期8 年,攸關未來30年發展的建設,有沒有可能先召開地方縣市的審議,讓在地年輕人一起討論參與,自己的故鄉,需要哪些建設呢?譬如,未來台灣勢必要面對少子化、高齡化的問題,30年後我們的人口持續減少,還需要那麼多建設嗎?這次的前瞻計畫,有把未來台灣人口預估給通盤考慮進去嗎?各縣市的人口結構狀況又是如何?這些種種應該考慮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嗎?都考慮了嗎?如果不知道、不清楚,那我們又是如何提出金額這樣龐大的建設需求呢?

公聽會淪為縣市首長搶資源場所

於是,幾場公聽會下來,公聽會淪為各縣市首長各自喊話「護盤」的場所,大家討論的是錢如何分配,但「搶資源」是政治問題,這裡明明是公聽會啊,並不是政治分贓的地方啊。

我想像中的公聽會,應該是有人會把各種資訊分析之後告訴我,如何評估一個縣市的建設需求,是國土規劃、人口結構、土地利用、環境評估,甚或有其他原因。因為翻開全文366頁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核定本,第一段是這樣寫的,「依據總統105年12月31日年終談話,政府將採取具前瞻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全面擴大基礎建設的投資,包括下一個世代需要的基礎建設以及地方建設。」

前三頁,談的都是台灣為何要擴大投資,至於什麼是「下一個世代需要的基礎建設以及地方建設」,整本翻完,仍然不知道這些擬定的項目為何是下一個世代需要的,我更懷疑的是,寫計畫的人有沒有問過像我這樣剛出校門20歲左右的年輕人,我們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我們期待30年後的台灣是什麼樣子?我想,年輕人對於台灣未來的想像,鐵定跟內閣這些「老男藍」不一樣。

年輕人對台灣未來的想像跟老男藍不一樣

今天立法院外已經圍起高大拒馬,出入很困難,若還有機會走出來,我想去路上隨便抓一個20歲的人,問他:「你知道你居住的、工作的縣市,未來30年有要蓋捷運、蓋輕軌、加裝太陽能板嗎?」我想,能回答的大概很少,也很有可能10年後,因為這些基礎建設的關係,家園田地都被徵收做成鐵軌。明明每個人在20歲時都被賦予了政治上表意的權利,卻什麼都不知道,彷彿什麼也不能做。

我無意責備年輕人不關心重大政經議題,我也很能理解每天工作很累,回家什麼事都不想做,狀況好的時候,終於存了一筆錢可以出國玩,還要被罵「年輕人愛花錢」;糟糕的時候,就得擔心下個月房租繳不繳得出來的問題,這些都遠比想像30年後我的城市需不需要捷運來得重要,也更為急迫。

所以,做為一個年輕的新聞工作者,我一直以來在焦慮及思考的問題是,明明每個人在20歲時可以做點什麼,卻什麼都不知道,彷彿什麼也做不了,這社會到底是怎麼了?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