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總是不受本地人歡迎?國內外評價兩極的政治領袖:戈巴契夫、柴契爾夫人、達賴喇嘛

國際

在俄烏之戰峰煙未停之際,傳來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以91歲高齡病逝的消息。

從國際政治的視角,戈巴契夫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政治領袖之一。

他結束40多年的東西方冷戰,全球政治從美蘇超強的兩極對立,變成美國獨大的單極格局。1990年捲起的「蘇東波」民主浪潮,東西德得以統一,東歐國家可以民主開放,進一步帶動歐盟與北約的東擴,都與蘇聯解體有關,戈巴契夫所改變的國際政治秩序,理應名留青史。

戈巴契夫經濟改革失敗引人民怨懟

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宣告解體前,戈巴契夫政府默許的「Sinatra Doctrine」(走自己的路),讓蘇聯的15個衛星共和國紛紛宣告獨立,目前十分友「台」的東歐國家立陶宛便在1990年3月11日時第一個宣布「脫蘇」,烏克蘭則是蘇聯附庸共和國中,第一個在1991年8月脫離蘇聯獨立。

由於東西冷戰結束,全球的武器競賽與美蘇核武對峙得以停止,戈巴契夫所帶來的和平展望,成為海外人民感佩的英雄。

但在蘇俄國內,自他1985年3月上台後,推出「重建」(俄文perestroika:restructuring)政策,想讓計劃經濟脫胎換骨,邁向自由市場經濟的震盪療法,卻也導致蘇聯物品短缺以及通貨膨脹等經濟衰退的痛苦。他在「國內」想實施民主選舉等「開放」(glasnost)政策,並沒有成功,甚至造成他的下台。

特別的是,perestroika與glasnost,成為英美國家最熟悉的俄文名詞之一。但諷刺戈巴契夫經濟改革失敗的政治笑話,卻深植人民心中:

1、戈巴契夫經濟改革時期,蘇聯物資短缺,人人天天大排長龍,等著買民生必需品。

伊凡排隊排煩了,就嚷道:「我要去揍戈巴契夫。」然後轉身離去。

五分鐘後伊凡回來了,旁邊人問:「這麼快就揍完了?」

「當然沒有。」伊凡說:「排隊揍他的人比這裏還多。」

2、問:「蘇聯是否可以改為兩黨制?」

答:「不可能!我們又養不起。」

蘇聯解體,讓俄國從世界霸權的位子跌落,重挫蘇俄人的驕傲與自尊,加上車諾比核能事件的錯誤,讓戈巴契夫成為俄國人民眼中的「悲劇英雄」或是「歷史罪人」。對照普丁以重振俄國光榮的號召,受到俄國人民支持,並且發動俄烏之戰,遭全球千夫所指,孰是孰非?

許多分析家認為,當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與美國進行武器與核子競賽,過度的擴張帶來超出帝國負荷的耗損,蘇聯解體難以避免。

戈巴契夫決定撤軍阿富汗、歐洲裁軍,並且與美國簽訂限核條約,這怎能說是錯誤的外交決策?在歷史洪流中,蘇俄在1917年與1990年欲追求民主與自由化改革,卻都帶來帝國的崩解,讓普丁不得不以威權維繫俄國生存的命脈,是幸?還是不幸?

「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在英國國內毀譽參半

戈巴契夫曾被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讚譽為「可以與西方世界做生意的人」(he was a man the West could do business with)。無獨有爾,柴契爾夫人也是國外人眼中的英雄,國內風評卻兩極的政治人物。

當我在英國留學時,我的同學Steward Fox曾是英國勞工黨推選的市議員,他非常討厭柴契爾夫人,讓我這個外國人十分驚訝,後來發現很多英國中產階級與勞工階層都是如此看法。

柴契爾夫人1979年代表保守黨贏得選舉,牛津大學高材生卻是出身雜貨店的女兒,成為第一位英國女首相時,當時日不落的英國,正面臨工業日薄西山的處境:強大社會主義支撐工會掣肘經濟,以及國營企業效能不彰,阻礙經濟成長等問題。

尤其是礦工區因為限制工資增加,一連串罷工行動,柴契爾夫人對罷工行動絕不妥協,英國人民普遍留下戴著鋼盔、手持警棍的警察,追打捍衛自己工作權的礦工的殘忍印象(可以見英劇王冠第四季),不想英國礦業已在窮途末路,帳卻算在柴契爾夫人身上。

1984到1985年的全國礦工大罷工,最終逃不了失敗命運,礦區逐年關閉,經濟衰蔽,更多人失業,因此英國礦工所在地區,如Nottingham、South Leicester、South York許多地區的人民,對柴契爾夫人都沒有好感。

柴契爾夫人深受經濟學家Friedrich Hayek(海耶克)影響,信奉自由市場機制,認為干預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堅信人民財富靠自己掙,非靠政府,因此推行英國電信、瓦斯、航空等國營企業私有化,解除管制,反對勞工集體談判,這就是著名的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

柴契爾的經濟改革讓英國工業快速轉型

她推行嚴格控制貨幣供給、抑制工會的政策,讓英國通貨膨脹率更嚴重,失業人口更多,反而使英國陷入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也是史上在位最長的英國首相,在位11年來,基於她的柴契爾主義,推出個人所得稅的低稅政策、允許英國人買下公有住宅(council houses),這些有利人民的政策,讓英國經濟逐漸起色。

如果沒有柴契爾夫人以長痛不如短痛的政策,來改革經濟的沈疴,英國社會難以這麼快速地從工業轉型為現代化服務業。

面對北愛爾蘭為脫離英國獨立,進行一系列抗議,甚至暴力示威問題,她也採取鐵腕政策加以鎮壓。緊接著1982年4月就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s War),這處位於阿根廷東南外海的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島上居民大多是英國人後裔,英國與阿根廷為其歸屬問題數百年來爭執不下,主戰的柴契爾夫人在贏得戰爭的勝利後,重新得到民心。

如此堅持信念的首相(a conviction politician)一系列的內政外交舉措,真的非常符合蘇聯媒體冠她為「鐵娘子」(Iron Lady)的稱號,也贏得國際社會的讚譽,但在英國國人心中卻留下毀譽參半的評價。

先知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戈巴契夫曾獲199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還有1998年得到和平獎的達賴喇嘛,是受到全球景仰的領導人,流亡至印度達蘭薩拉的達賴喇嘛,中國書記與官媒多次指責他是「披著羊皮的狼」、「分裂主義者」,只不過自稱砸了超過數百億美元建設西藏的中國政府,在西藏人心中,絕對比不上沒有花上一毛錢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

該怎麼下結論呢?戈巴契夫的歷史評價,因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而有所不同;柴契爾夫人毀譽參半的歷史遺緒,則因社會主義或自由主義不同意識型態的擁護者與階級而異;達賴喇嘛與中國結下樑子,更基於威權與民主的對立。總之,或許像耶穌在聖經所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