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澳總理秘密兼任5部長》英派總督沒把關 把澳洲又推離君主制一步

國際

本文作者為:伊凡斯(Gareth Evans),前澳洲外交部長,工黨政治人物。他現為「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名譽主席、「國際防止核擴散暨裁軍委員會」(ICNND)聯合主席、澳洲國立大學(ANU)榮譽教授。

前情提要:

前澳洲保守派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8月陷入「5部長醜聞」,在同僚和公眾都不知情下,他於疫情期間(約14個月)秘密兼任衛生、國庫、財政、資源和內政等5個部長,8月26日澳洲工黨政府要求一名前高等法院法官展開調查。

被爆出醜聞後,9月5日莫里森首度接受專訪,他表示兼任5個職位是「緊急情況下的保護措施」,而沒有第一時間道歉是為了不要捲入「政治鬧劇」。6日《衛報》民調指51%受訪者認為,莫里森應該為此辭任國會議員。

對於學習西方議會民主制的學生而言,澳洲依然充滿某種令人迷惑的魅力。不久前我們才經歷一段「默劇時期」,澳洲在5年內換了5次領導人(編按:2013-2018年期間澳洲總理頻繁更迭,依序是吉拉德、陸克文、艾伯特、滕博爾和莫里森等5人)。現有消息指出,才在5月國會大選敗選的前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過去兩年來,任命自己擔任至少5個重要部長職位。尤有甚者,除了一次例外,莫里森並未告知這些職位的部長或取得他們的同意,也沒有通知他的內閣同僚、國會或公眾

莫里森如此肆無忌憚,就連前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都會感到震驚。澳洲第二號法律官員、法律政策專員(Solicitor-General)對莫里森行為是否合憲的裁決說得很清楚,這位無政黨首席律師表示,總理自我任命並不違法,但「從根本上破壞了」一個責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應遵循的原則,「如果沒有人知道總理擁有那些(部長的)權力,那麼民眾和國會都無法對總理行使──或不行使,這點同樣重要──那些權力究責」。

莫里森被爆出「秘密兼職5部長」醜聞

2019年新冠肺炎高峰期,莫里森在時任衛生部長同意下自命為「第二衛生部長」,這或許還有點道理,但莫里森的自我辯護卻非常可笑。衛生部可能動用的緊急權力層面甚廣,而且如果首席部長出現重症,也需要候補人選立刻頂上。

然而為何要對這項安排保密?而且代理部長僅需一紙簽名就能任命──就像莫里森自我任命那樣──那為何不等到真的有意外狀況時再這麼做?

而莫里森其他部長級自我任命──包括能源、內政、金融和財政──甚至缺乏疫情這項理由,他唯一一次真的使用這些部長職權也與疫情無關。莫里森擔憂在在綠能領域招致選舉慘敗,越過另一名能源部長,否決了一項具爭議性的海上天然氣探勘計畫。

莫里森上述任命被揭露後,激怒了他的前部長們,而遭到莫里森質疑的他們確實也有理由生氣。莫里森的行為只能被解釋為妄自尊大,身為總理,他相信2019年他是靠自己贏得保守派本被認為「必敗」的國會大選,甚至不信任自己最資深的內閣同僚的能力和判斷,因此決定自己權力一把抓。

「我是在暴風雨中掌舵」莫里森對顯然不信服的記者們這麼解釋。而記者們合理指出,如果沒有那些「船員」支持莫里森,他也走不了這麼遠。莫里森還不如訴諸我稱為「裸奔辯詞」的解釋:「那時這看起來是個不錯的主意啊!」(我必須承認,這來自我自己擔任部長時一次不明智的冒險之舉。)

英派總督不堅守憲法原則,要他何用?

澳洲工黨政府現正發起調查,了解莫里森到底是如何密謀策劃這件事,為何沒有引起他個人及政府務顧問警覺,以及未來如何確保責任政府的基本原則。

而任何調查,都難以迴避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在澳洲的代表,澳洲總督赫爾利(David Hurley)同樣涉入莫里森的秘密任命,畢竟他擔任其他部長職務需要獲得赫爾利批准。當然,如同赫爾利的護航者所言,由於總理獲得國會多事支持,總督有義務接受總理的建議。拒絕總理建議──儘管就此事而言,引發的後果不會那麼嚴重──恐怕會重蹈前總督柯爾(John Kerr50年前的覆轍。當時柯爾不僅拒絕採取時任總理惠特林(Gough Whitlam)化解國會危機的建議,甚至直接解散惠特林政府(編按:此事引發1975年澳洲憲政危機)。

然而赫爾利,這位儀表堂堂但大部分澳洲人既叫不出名字也認不出長相的紳士,似乎根本沒向莫里森提出任何問題。例如,為何總理需要這些權力?他的同僚們是否同意?相關部會如何實施聯合管理?任命將以公告或其他方式公布?如果不公布,理由為何?這一切是否符合責任政府的究責原則?

赫爾利沒有提出上述問題,而許多理性的澳洲民眾現正捫心自問:當總督對自己發誓保護的基本憲法原則缺乏明確意識時,將總督當作國家元首究竟有何意義?如果這個職位僅具象徵意義,為何不讓澳洲人自己擔任,而是由一個遙遠君主的代表坐在這個位子上?伊莉莎白女王漫長的統治終將走向盡頭,澳洲邁向「共和國」的運動逐漸獲得新動力,而莫里森的「傳奇」無損這項趨勢。

小百科:澳洲是「君主立憲」國家

澳洲是大英國協成員之一,其君主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而總督是女王在澳洲行使虛位統治的代表,是澳洲國家元首。澳洲一直有廢除君主的討論,一般認為一旦現任女王過世,就是澳洲邁向共和制的契機。

澳洲政壇前景飄搖

本次政治爭議的後果相當嚴重。5月國會大選慘敗後,莫里森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Liberal-National Party coalition)有許多成員仍處於混亂狀態,現在他們毫不掩飾自己對莫里森的行為感到憤怒。莫里森繼續在國會擔任後座議員(backbenchers)只會讓爭議更為惡化。這件事也進一步提高新工黨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及其政府的民調,支持度創下新紀錄(編按:不過根據《衛報》民調,工黨政府8、9月民調呈現穩定衰退,降低至46%)。

澳洲總算又有「大人」掌權,長年來層出不窮的政府失職、奇怪的政治意外或許終告結束,澳洲民眾似乎普遍也對此感到鬆了一口氣。不過考慮到我們過去10年來甚至更久以前的紀錄,誰又真有信心?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