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趨勢》教授被搶工作?AI也會寫論文 洞察力比人類強又能避免抄襲

科技趨勢

本文作者為:艾加爾(Nicholas Agar),澳洲學者,現為紐西蘭懷卡托大學(University of Waikato)哲學教授,著有《人類如何在數位經濟下生活》(How to Be Human in the Digital Economy)。

前情提要:「論文門」事件成為台灣近日選戰主旋律之一,政治人物互相指控對手的論文涉及抄襲,一時鬧得沸沸揚揚。然而,這些爭議未來可能將消失,因為人工智慧(AI)正在進軍學術寫作領域,它或許比人類更具洞察能力,而且能大幅避免抄襲問題。這代表我們將迎來一個由AI主導知識產出的時代嗎?

人文學科面臨危機本就引起許多憂慮,最近人工智慧(AI)領域獲得突破,又再次加劇這種焦慮感。自動化不僅威脅卡車司機這類工作,深度學習演算法也正進軍創造性領域。如今,若先不談授課,AI已展現自己能多麼熟練地擔起人文學科教授的工作,也就是撰寫文章至學術期刊發表

(更多相關新聞:記者即將消失?英國《衛報》首刊機器人文章 全球第一個AI專欄作家來了

AI寫的文章已交學術期刊審查

學術出版是否也能自動化?2020年9月,加州科技公司OpenAI的深度學習演算法GPT-3為英國《衛報》寫了一篇相當有說服力的社論〈人類為何不該害怕AI〉,其展現出來的寫作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2022年稍早,瑞典精神病學家桑斯頓姆(Almira Osmanovic Thunström)使用了相同的演算法GPT-3,並要求它寫一篇學術期刊文章。桑斯頓姆的要求不像《衛報》編輯部那麼嚴格,她只是簡單指示GPT-3寫一篇「關於GPT-3的500字學術文章,並在文本中加入科學參考文獻和引用」。

桑斯頓姆表示,「GPT-3的文章已在法國的預印論文數據庫HAL上發表……而且正在等待一家學術期刊審查。」就算GPT-3這篇文章最後遭到拒絕,這也預示AI的論文通過審核是指日可待

(更多相關新聞:華府準備將美中半導體供應鏈脫鉤 美國將限制AI和超級電腦晶片輸出中國

又能畫畫又會寫論文,AI創作時代降臨

人們也對AI的創意能力進行類似的實驗。2022年6月,《經濟學人》編輯利用AI運算繪圖工具MidJourney為其印刷版週刊設計封面。由於我才看過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í)的展覽,我對Midjourney以達利風格製作影像的能力印象特別深刻。研究達利的專家無疑能在Midjourney的詮釋方式中挑出許多毛病畫廊策展人或許也只會把Midjourney視為一種「超現實玩笑」。然而,若我們僅從經濟角度來評估這場實驗,既然Midjourney的畫作能滿足像我這樣的潛在客戶,也許就已足以證明AI創作的價值

而我們應以同樣的態度看待桑斯頓姆的實驗。內行人或許能在GPT-3的學術文章找出許多問題,尤其是閱讀者知道作者是一台機器的時候。但同行「盲審」是出版學術刊物的標準做法,因此審稿者將面臨「經典圖靈測試」,也就是我們是否仍能區分人類智慧和人工智慧?況且,就算GTP-3的學術水準有待提升,人類學者仍應擔心後進GTP-4或GPT-5將消弭他們相對於機器所擁有的任何優勢

此外,桑斯頓姆和《衛報》的實驗僅要求AI聚焦撰寫與AI相關的文章,是低估AI對學術寫作構成更廣泛挑戰的可能性。深度學習演算法外,我們也必須考慮「谷歌學術搜尋」(Google Scholar在今日學術領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在這個全球學術文獻索引幫助下,AI應有能力將撰寫內容拓展至全新領域。

比人類更有洞見又能降低抄襲爭議

那些發掘、建立不同學術領域和思辨之間連結的思想家總能獲得掌聲,如果你能將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某個為人忽視的觀點,與當前氣候變遷建立令人意想不到的連結,你或許已經找到撰寫一篇新期刊的立足點,讓你的履歷錦上添花。而當你著手撰寫文章,你將適時引用其他學者對上述主題的相關著作。引用是必要的,這既有助表明你通盤理解這項題目,也能吸引同儕的注意力(他們其中某人或許最後會變成你這篇文章的同儕審查者)。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學術寫作這種標準作法肯定是機器化(robotic)的。AI能立即搜索相關文獻、提供有效結論,同時註明絕不可少的引用。AI甚至可能發現費希特與氣候變遷之間更多不為人所知的關聯。如果未來谷歌學術搜尋能克服目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偏見,不難想像,AI或許將能發現希臘羅馬哲學家波愛修斯(Boethius)、法國猶太裔哲學家西蒙.韋伊(Simone Weil)、迦納哲學家維蘭杜(Kwasi Wiredu之間令人讚嘆的關聯性──這種洞見就連受過澳洲當代分析哲學傳統訓練的我也不太可能發現。

今日我們人文學者常常開玩笑說,我們發表的文章讀者少得可憐。如果沒有主流媒體報導,一篇標準哲學期刊文章的讀者,大概就是該文有引用的另外5個哲學家,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人了。然而如果未來是由AI撰寫學術文章,主要讀者也將變成AI,而AI之間的學術辯論或許會像兩台電腦西洋棋對弈一樣引起人類廣泛關注

對人類真實互動的需求將增加

我們視人文學科為最後以人為本的學術領域之一,在我們看來,救贖自己的第一步是思考我們如何與學生互動。今日的學生希望參與辯論,對世界和人類未來的可能性發表意見,然而他們學到的往往是學術寫作速成,還有絕對不要任意改變引用格式。

與其把我們的課程建立在學徒制般的專門學術寫作,我們應該重新與人文學科強調的「人」建立聯繫,當今的數位媒體環境使人們深深渴望可信(credibility)和真實(authenticity)的事物。在一個由AI寫作的世界,行文修辭將變得扁平和制式,因此創造出對真實人類互動的新需求,這就是我們應該教給學生的藝術

同樣地,如果學術正邁向一個由AI推動研究的未來,我們便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人文學科,以協助我們在這個新領域確定方向。未來GPT-3產出的新學術文獻數量,恐迅速超過我們的吸收能力,我們如何決定機器生成的見解適用我們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制度?在浩瀚知識面前,我們必須記住人類不僅具備理性,也是社會和政治動物。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