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從軍、現年67歲的前參謀總長、國防部副部長、海軍二級上將李喜明,是少數潛艦出身的將官,在軍中度過大半輩子,2016年6月從參謀總長一職卸任後卻選擇「裸退」。
不過李喜明並未停止和社會對話,退役他後積極在政治界、學界闡述「ODC(整體防衛構想)」,今年9月1日,出版新書《台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台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後,接連受到媒體邀約採訪,上市2週即5刷,連李喜明都很驚訝這樣的成績。
但書出版不到2個月,恰逢中共20大落幕後兩天(10月25日),李喜明接受《信傳媒》專訪時,透露了這段時間以來他遭受的輿論與壓力。
「很多人攻擊或曲解我所提出的整體防衛構想,ODC被大家批評和誤解,但也沒人提出解方。」李喜明描述。
外界對他有哪些誤解?在俄烏戰爭和中共20大後,台灣該具備哪些保衛思維?美國究竟是敵是友、可以信任嗎?
如果要和平,就要準備戰爭
李喜明說,外界對他的批評大致有兩點,「第一就是陰謀論,跟美國配合想把台灣拿下。」但他解釋,他從2019年底、2020年初從美國當訪問學者回台後,就沒有再跟美國政府的人物有任何接觸,他接觸的都是一些智庫學者。
他表示,有些媒體說ODC是配合台灣政策法出台,但其實跟美國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我自己的認知,你如果想要避戰,就要懂得如何嚇阻別人不要動你;如果要嚇阻別人不要動你,讓對方真的不敢動,一定要找出你可以成功防衛自己的方法。」他說。
李喜明感嘆,在台灣不管意識形態、立場也好,相信美國的人都覺得美國會來幫台灣,至於為何要幫?如何幫?接著就沒有了。至於那些懷疑美國動機的人,則是說美國會把你(台灣)弄成軍火庫或是刺蝟,但如何做也沒有講。還有一種是避戰、和平主義,但是按照中國的方法就是接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是如何能夠不接受一國兩制又能成功避免戰爭?該怎麼做?方法在哪裡?也是沒講。
他強調,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寫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是,怎麼樣讓台灣能夠不靠外力的情況下避免戰爭。「我提出的理論有點像是paradox(悖論),這是一種矛盾性的理論,就像外國人說的:『如果你要和平就要準備戰爭!』聽起來很矛盾,但事實上在矛盾之中自然有他的哲理。」李喜明說。
另一被批評的地方在於,李喜明提到外界認為國土防衛部隊就是要打巷戰、焦土化,但他強調,如果共軍把海空軍摧毀登陸台灣,我們是不是準備投降?如果是,那我們就不需要準備國土防衛部隊;如果不準備投降,就是面臨焦土的問題,「現在找後備軍人也沒辦法好好訓練他,戰力堪憂。最主要是很多人不願意,你把願意和不願意的參雜在一起,很難凝聚士氣。」他憂心的說。
李喜明曾在總長任內大力支持整體防衛構想,但退伍後政府跟軍中就把這個論點完全抹去了。對此李喜明感到無奈,他解釋,ODC是一個純粹以拒止式的嚇阻理論為根基,不對稱作戰方式來執行的一個整體防衛構想,所有條件基於要把大部份資源投注在不對稱戰力,才有機會保護自己。「這個東西不論從政治、軍事等專家的角度都有一些觀念上的不能認同,畢竟要接受新觀念到前提是必須要拋棄舊觀念,這就會變得困難,政府考慮的當然是民意、選票。」他說。
他表示,「當你有很多F35、M1、A2、全世界地表最強的戰車、飛機,民眾就會覺得政府都有在保衛我,結果你都沒有這些東西就搞一些標槍、魚叉,因為他不懂什麼叫不對稱作戰。
提到美國也主張台灣應用不對稱作戰,李喜明解釋原因,「第一、現在一部分的疑美論就是說美國要拿台灣去消耗掉中國,讓他維持世界第一,那以中國14億人口現在的經濟規模,台灣的能力是可以消耗他到什麼地步?第二、現在疑美論的消息來源似乎就是從美國某些學者專家文章說法來看,但美國還是很多學者專家在說如何避免戰爭在台灣發生,主張放棄台灣和擁護台灣的都有,不能只挑部分言論來講。」
他強調,應該把事情回到基本的邏輯思維,「美國最好的方法就是台灣站在他的陣營,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他可以充分利用像台積電這種高階產業壯大自己,然後不准輸出到中國、壓制中國,這才最符合美國利益。以美國的利益來講,他希望台灣跟他在一起,但他也不太希望犧牲自己的子民來達成防衛台灣,最好的方法就是台灣自己要保衛自己。」
如何讓國軍調整觀念、願意「不對稱作戰」?
「美國幫你算過了,你跟中國的資源相差這麼多,你除了用像現在烏克蘭這種不對稱的方式,拿標槍、飛彈去對付他的戰車,拿防空系統去對付他的戰機,拿反艦飛彈去對付他黑海上的莫斯科號,這就是台灣需要的方法,但台灣人自己還醉心於F16、遠程攻擊,還是M1、M2戰車,(美國)他當然急。」李喜明指出。
不過李喜明也知道,這種不對稱戰略主張,會影響到軍方既有的軍事武器採購,及軍人身分認同、本位主義,他說,「你是一個F16飛行員,你的驕傲是飛了先進的戰機、保衛家園,多麼神聖的價值感,有一天告訴你一打起仗來你的機場可能會被摧毀、油庫、彈庫會被摧毀,飛上去也落不下來,就算能上去也沒人能指揮你作戰,所以現在需要少一點戰機、多一點機動防空、存活率高的系統,你跟他講,這是對他價值的衝擊。」
這樣該如何讓國軍願意調整觀念想法?
「就是要改變心態。」李喜明強調,最需要做的就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你要戰略上的典範轉移、徹底建立不對稱思維、戰略,因為戰略指導你的部隊結構、武器採購、部隊訓練、準則訓練發展、後勤資源,他指導一切,你不徹頭徹尾把自己變成一個不對稱戰略思維,怎麼可能簡單就建立不對稱作戰能力?這是我們需要做的東西。」
台海戰爭若爆發,美國、日本背後是這樣盤算...
從這次俄烏戰爭中烏克蘭可以撐到現在,不可否認有很多其他國家力量在背後支持。對於台海戰事若爆發,美國、日本會有什麼樣的角色?
李喜明表示,烏克蘭是自己先撐下來了,西方的援助才源源不斷,因此關鍵還是要天助要先自助,如果自己都想投降,別人為什麼要來幫你?「台灣的狀況也是一樣,如果自己不想防衛自己,日本、美國為什麼要幫你?」他強調。
他表示,美國的心態會比日本更積極,因為美國說是這裡的霸主,如果台灣失手他又沒盡力,那他失去可信度,將來在亞洲到國家也就沒有人會理他了,如果他(美國)在亞洲失去影響力接著骨牌效應就很大了,會影響到世界其他角落。等到世界其他角落都開始不相信美國時,美元要成為全球通行貨幣就很困難。「如果大家都不用美元當全球通行貨幣,美元失去印鈔票的能力,是不是帝國的崩盤?」他解釋台灣對美國很重要的根本原因。
「你(台灣)只要衡量他(美國)的利益在哪裡他就會怎麼辦,當台灣的死會傷到他的痛處,他一定會來幫忙,只差直接跟間接的幫忙。」李喜明強調。
所以台灣的存亡會影響到美、日的根本利益?他舉了二戰時兩位英國首相,力抗希特勒的邱吉爾與主張綏靖的張伯倫的故事。
他表示,如果日本的態度是邱吉爾(前英國首相),他(日本)會說台灣一但被中國拿下,接下來中國越來越大,將來有可能把我日本吞掉了,他覺得唇亡齒寒的時候也許就會聯合美軍一起。
如果日本主張是張伯倫,就用談的、避戰,這套對希特勒管用嗎?我們不能替他(日本)決定,但你可以確定是他的利益影響越大,來參一咖的可能性就越高,「但美國或是日本會不會來幫我們,這絕對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東西。」他再次強調。
烏克蘭是否穩住,能否挺到拜登政府結束是關鍵
俄烏戰爭從2月份至今延續了8個月,李喜明表示,烏克蘭可以撐到現在,這場戰事的發展確實跟他當初的預想的不一樣。
李喜明剛開始時,以為烏克蘭可能很快就會不行了,但是等到俄羅斯決定從基輔撤軍,他又看到烏克蘭開始出現機會,「現在看起來烏克蘭是很好,但還是牽涉到國際的支持。」他說。不過他擔心烏克蘭有一個變數,就是要看能否挺到拜登政府結束。他認為,假設川普又當選,烏克蘭未必還是能用拜登這種無條件間接介入的方式。
李喜明認為,俄烏戰爭的幾個變數還有包括普丁會不會用戰術核武、西方的支持能否一直提供,看起來如果西方一直提供支持,烏克蘭是很有機會的,但西方支持的變數是如果川普選上,還有可能無條件提供資源給烏克蘭?而這幾個變數是他沒辦法掌握的。
李喜明也提到,俄羅斯因為是一個獨裁國家,「雖然它是半民主,但主要是獨裁,沒有跟他(普丁)競爭的對手,就像現在的習近平一樣,這是很危險的,如果今天俄羅斯裡面有一個政敵(反對黨)就不一樣了,現在習近平也沒有人敢反對,這對烏克蘭和台灣都是很不好的事情。」
俄烏戰爭給台灣的啟示
至於烏克蘭對台灣有什麼樣的啟示?俄烏戰爭的結果,會影響到習近平犯台的意願跟決心嗎?
李喜明表示這是肯定的,「因為當我們大家都說俄羅斯是世界上第二強的軍隊,但我們現在看到,第二強的軍隊也不過如此,那不管如何,中共早期的軍事都是學俄羅斯,一直到現在才開始學美國。普丁下的決策搞成今天這種場面,想必當初每個軍官都跟他拍胸脯保證2個禮拜、3個禮拜搞定,普丁聽完就這麼幹了,結果發現不對,那這會不會給習近平啟示?多多少少會。」
「俄羅斯越打不下烏克蘭,當然對台灣是越好,俄烏戰爭的結果,會讓中共在評估用武力的方式佔領台灣時,考慮就會多一點。」李喜明也提到,受俄烏戰爭影響,台灣民眾的憂患意識也比過往更強一些,「但歸根究底還是要做戰略的典範轉移,徹底改變自己、凝聚軍隊跟社會的力量,打造一個不對稱的方式,不是硬碰硬,這就是關鍵,否則俄烏戰爭的經驗對台灣是沒有用的,我們時間不多了。」
將書獻給母親》李喜明:我們可以害怕,但是不能畏縮
採訪的尾聲,我們問到這本書為什麼開頭寫「獻給母親」?
李喜明從剛剛的激昂憤慨、嚴肅和孤傲,漸露一絲溫暖的笑容,「我的思維如果還有一點智慧的話,基本上全部得自於我的母親。我母親沒念什麼書,生了5個小孩、父親也不太顧家,就我母親一個人養我們5個小孩,食指浩繁我就從軍給國家養。」
談起母親,李喜明感性的說,就他來看,母親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對他的影響無遠弗屆。「一直到今天我都還在奉行母親給我的基本思考,跟面對困難時候的邏輯。」李喜明說母親給他很多人生座右銘,其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便是「我們可以害怕,但是不能畏縮。」
面對出書後的紛至沓來的正反面效應、被軍中退伍老友罵、角色為難、寫書的矛盾與台灣社會的矛盾同樣艱鉅,李喜明笑說,「以前晚上都睡不好覺,心情糟透了,但現在『免疫力』比較好了,面對批評就笑一笑,覺得是對的事情就不要在意成功或失敗。」
從阿富汗、烏克蘭經驗中,李喜明感悟到,「台灣很分歧、意識形態差別很大,但我們應該還是有機會展現韌性社會,最起碼有一些人願意,如果你能凝聚10萬、20萬人願意,這個堅韌社會的力量就出來了。我的目的是要利用這種機制,展現出台灣的意志力,告訴中國你不要來打擾我,你來打我會很慘的,這就是嚇阻、嚇阻、嚇阻,不是他們講的焦土、焦土、焦土.....,這才是我的初衷。」
最後,李喜明也希望台灣能多一些不帶意識形態、不帶政治立場的知識份子出來講話、發揮影響力,企業界也能多多捐助辦研討會、宣傳與討論,大家冷靜地思考問題,一起來共同討論找解方,決定如何不受中國威脅,還能保有現在自由民主的體制,「先不要去想是否成功,總要有人先開第一槍。」
李喜明最後以電影《魔球》裡面的一句話勉勵自己以及這個社會上想真正做事的人:「我知道你遇到很多阻礙,但是第一個嘗試改變的人,沒有不流血的,向來都是如此!」因爲如果你捨不得流血、怕流血,那你就不要做這件事。
小檔案_李喜明
生於1955年,中華民國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官校66年班,海軍指揮參謀學院、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畢業。
曾任參謀總長、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現任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諮詢委員、台北政經學院和平與安全中心執行長、美國華府2049智庫客座資深研究員、政治大學社科院兼任教授。出身潛艦軍官,曾於1996年臺海危機時擔任海虎潛艦艦長,率艦出海執行作戰任務。於參謀總長任內提出「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