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1月7日是24節氣的「立冬」,代表冬季正式開始。
隨著入冬後氣溫降低、早晚溫差大,中醫師指出,立冬後是一年中最合保養、蓄積能量的時機,除了生活作息的調整外,藥補、食補也是立冬後的養生重點。
許多人也希望趁著立冬進補,但究竟該如何補?應該多吃或少吃哪些食材?藥材如何用才對?面對流感新冠雙夾擊,民眾又該如何提升身體免疫力呢?
立冬進補》40年老中醫師推「十全大補湯」
談到立冬進補,有40多年經驗的廖中醫師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強調,不是只有立冬這天要進補,而是整個冬天都應該要補,可一直補到立春。他建議冬天補氣血,可吃十全大補湯,「口感很好,一般人都可以吃,也可以煮成湯當飲料喝。」
十全大補的藥材包括當歸、熟地、川芎、芍藥(四物)、人蔘、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黃耆、肉桂。
廖中醫師提到,吃葷者可以燉雞肉或排骨肉,吃素者則可燉香菇、栗子、豆腐。他也強調,「假如是熱體質的人,熟地黃可以改成地黃;容易嘴巴乾的人則可加天門冬、麥門冬,每個人體質不同,可視個人體質於膳食中適度加減這些食材,效果會更好。」
他進一步解釋,簡單區分寒熱體質就看是否會怕冷,「如果很怕冷基本上就是寒體質、很怕熱就是熱體質。中醫講因人因時因地,是有變化的,中醫的熱也有分『實火』和『虛火』,虛火的人細數脈很細、脈搏跳動較快,虛火者也可以吃十全大補湯,但最好再加上地骨皮(枸杞根的皮),吃起來會比較舒服。老一輩的人如果火氣大會到中藥房買地骨露,就是地骨皮煮水蒸餾過的。」
廖中醫師也提到,除了十全大補湯,也可食用甜湯圓,「湯圓是糯米做的,性味較溫熱,也可食用進補。」
三高、痛風、腎功能不佳者進補要注意哪些事?
至於痛風、腎功能不佳或是有三高的民眾,也可以這樣食補嗎?
廖中醫師解釋,三高或痛風問題,中醫有分寒熱,「假如表現症狀是屬於寒的可以吃,表現症狀是屬於熱的就不適合吃。」
另外,中醫師也提醒,冬令進補中常見的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對於長期疲憊、經常熬夜、作息顛倒及有慢性病的患者,容易有肝火過旺、血壓上升的情況,吃完人可能會感到更疲倦且不舒服,這類族群還是要多注意。
中醫強調「主動免疫」預防流感、新冠雙夾擊
對於秋冬如何預防流感、新冠雙夾擊?
廖中醫師指出,「中醫認為不管細菌或病毒,干擾到人體的上呼吸道,就會引起肺的一些病變和發炎,不同人產生的症狀也不一樣。但氣血循環好就有主動免疫,可以對抗這些細菌病毒,而疫苗則是屬於被動免疫。」
他進一步解釋,整體來講,同樣是新冠肺炎感染,表現的症狀不一樣,處方用藥也不一樣,「中醫較主張主動免疫,打疫苗屬於被動免疫,古人講的更宏觀一些,認為你要有浩然正氣,就有主動免疫,那些細菌病毒就不構成威脅。」
廖中醫師也強調,「食物」其實就是最好的藥,「古老中醫師講說『食藥同源』,透過攝取原生有機、無農藥的食物,搭配身體的自體免疫、24節氣進補原則,其實就是最好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