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無法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已成定局,不管蔡英文總統事前告訴中國這次作為會如何影響兩岸關係,北京似乎一意阻攔台灣到底。針對無法參加的現實,國內的討論又再度陷入兩岸關係VS.台灣主權地位的爭論。
有人認為就是因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所以台灣才無法進入WHA會場,因此只要蔡承認九二共識就一切好說。也有人認為世界衛生組織不邀請台灣是台灣從未主張自己是個與中國無關的獨立國家,由於聯合國只承認由北京政府代表的中國,因此只要台灣頂著中華民國這個「偽中國」的招牌,就永遠走不出去。這些人認為台灣應該先宣布獨立,與中國徹底切割乾淨,在不違反一個中國的狀況下,才可能進入聯合國的相關組織開會。
承認或徹底切割「一中」才能參加WHA?顯然都不是
前者說台灣要承認體現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九二共識才能進入聯合國相關組織開會,後者說台灣要先與中國切割乾淨,才能在不違反一中原則的狀況下進入聯合國相關組織。這兩種思考提供的解法相反,但共享同樣的一中邏輯,也充滿自我矛盾與對國際現實的無知。
如果台灣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那麼台灣參與聯合國相關組織就是以中國的一部分的身分參加,如同香港的地位一樣,這是承認兩岸法理統一,也自然就沒有獨立參與。另一方面,如果台灣先宣布獨立並放棄中華民國國號,固然可與中國徹底切割,但極可能引發中國領導者在面臨內部壓力下要對台大動干戈,使得美、日、歐盟等主要支持台灣的夥伴在台海衝突時面臨於中台雙方兩邊擇一的處境。
以現在兩岸實力的差距,這些國家屆時反應無法確保會如台灣期待,到時可能連維持事實獨立都不可得。前者自我繳械承認被統一,後者則是無視國際現實一意冒進,我們沒必要陷入這種自我毀滅的辯論。
這次的WHA參與已經衍生出其他面向,不再是台灣能否參與的問題。這包括一般性的台灣的「獨立」國際參與問題,也包括聯合國是否有權決定國家地位的國際法討論,而台灣無法參與的現實,更成為到底是中國還是美歐等國說了算的國際信用問題。這些問題需要立即應對以免其效應持續外溢。
此外,中國固然在全力封阻身為中型國家的台灣一事上付出龐大的國際信用,變成一個十足顧人怨的國家,但如果認為這只會讓中國更讓人討厭所以台灣就能夠以默默存在的方式生存下去,這絕對是昧於國際現實的不動主義。因為國際參與的缺乏正在扼殺台灣發展生機,迫使台灣有能力的年輕人出走追求自己的夢想,面臨需要以創新來帶動台灣發展時,人才這個「創新」的關鍵因素會出現嚴重欠缺。在競爭高度激烈與國際化的今天,使台灣陷入停滯導致治理失能而成為一個殭屍國家。到時要不要承認一中,都無關緊要了。
須經中國同意台灣才能參加,這是什麼道理?
這次WHO秘書處對於台灣的聯合國相關機構參與,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解釋。
WHO發言人林德麥爾提到台灣是因中國的諒解才能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A,不是WHO可以決定台灣的參與,中國可以全權決定台灣能否參與。據他了解,一個中國政策是被聯合國廣泛接受的政策,台灣參與WHA的議題不是WHO可以決定的,身為會員國的中國可全權決定,而自2009年起,WHO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A,是根據中國與台灣的諒解。
WHO發言人提到兩個相互獨立的議題:北京代表全中國的國際一中共識,以及台灣的聯合國相關參與要先經過中國同意。前者可說是國際共識,也是2758決議文的結果,但後者與2758決議文無關,而是WHO秘書處自己的延伸解釋。
聯合國2758決議文承認北京政府代表中國,驅逐宣稱代表全中國的蔣介石等代表。但2758決議文從未承認北京政府可以代表台灣。如果回顧當年的辯論,不少投票支持2758決議案的國家,包括馬來西亞等有公開發言,表示這個決議案無涉台灣代表權問題,只是對誰代表中國做出決斷。既然無涉台灣代表權,有關台灣的聯合國參與問題,就不能逕自認為中國可以代表台灣,要求台灣的參與須經過中國同意。
有人說是因為台灣沿用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國號,所以形同在聯合國自願被代表。這種說法很奇怪,因為同樣宣稱代表全韓國的南北韓都在聯合國中,請問外界可以逕自認為首爾可以代表平壤或是平壤可以代表首爾嗎?中華民國不被聯合國承認可以代表中國,不代表聯合國可以逕自認定北京政府就可以代表台灣人民。2758決議案沒這麼寫,投票支持2758決議案的國家當時也特別指出兩者的不同,這只是WHO秘書處片面的自我延伸。
以此次WHO秘書長在開會時還是中國籍的陳馮富珍,可以相信其發言人說法應是反映其心向中國的秘書長之個人決斷。
也有人拿出2005年WHO與中國簽署的秘密備忘錄,認為WHO是根據這個備忘錄執行。但一個沒當事人參與,更沒當事人同意的備忘錄,對當事人當然不具約束力。這是WHO秘書處與中國片面的協定。
因為WHO發言人說台灣參與須經中國同意是根據聯合國承認的一中原則,意指不僅是WHO,其他聯合國相關組織也是如此。由於台灣在部分聯合國相關組織還是有參與,甚至於部分組織還保有會籍,因此如不立即反駁,特別是請支持台灣參與WHA會議國家的嚴詞反對,效應有可能會擴散到其他場域,將嚴重壓縮台灣的空間。
台灣記者採訪待遇引出聯合國能否有權決定國家承認的問題
此次WHA參與問題還引出另一個奇特的規則。聯合國發言人在五月十二日說,只有來自聯合國大會所「承認」國家的記者,聯合國才會核發記者採訪證。(UN policy on the accreditation of journalists, only journalists coming from countries recogniz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can be accredited.) 這裡面最大的問題是聯合國大會可以「承認」國家,而不是只接受屬於聯合國會員之國家的國籍記者。
一個只是由國家自由組成的國際組織,可以宣稱對國家地位有裁判能力,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任何一本國際法教科書都會告訴你,國家地位的承認是人口、土地、主權。有的還會加上國際交往能力。沒有一項與聯合國是否承認有關。聯合國可以針對其內部會員或是非會員的身分,在經過大會決議後出現新的認定,例如2012年把巴勒斯坦從非會員觀察員實體變成非會員觀察員「國」。變成觀察員「國」除了可以去國際法庭控告以色列外,其權利義務關係沒有改變,且這個認定不影響其他聯合國成員對這個國家的自我認知(如以色列至今不認巴勒斯坦國)。聯合國何時可以針對不在其中的土地與人民進行資格與權利的認定呢?
中國可不管美日歐而逕自封鎖台灣,挑戰是誰的國際信用?
WHO發言人說台灣參與聯合國相關組織須經中國同意,還說這就是聯合國的一中原則,聯合國發言人為了杯葛台灣記者採訪,發明出聯合國大會可以認定何者是國家的說法。相對於美、日、加、歐盟等國力挺台灣參與WHA,就可以發現其說法的荒謬性。如果這是聯合國的一般性原則,那美、日、加、歐盟等的支持不就是違反聯合國決議嗎。這種荒謬言論不是由中方所提,而是從聯合國官僚機構所出,顯見聯合國官僚組織存在多麼嚴重的問題。
此外,中國固然是台灣無法參與大會與組織活動的元兇,但當美、日、加、歐盟等國支持台灣,但依然無法對中國纓其鋒,其意義就不再是台灣遇到多大的中國阻力,而是即便美、日、加、歐盟等國支持台灣,但在中國沒同意下依然沒用。因此凸顯的不僅是中國說了算,還有美、日、歐盟等國說了不算的國際認知。這傷害到的不僅是台灣直接的國際參與,還有美日歐盟等國的國際威信。當看在非洲與拉美等國的眼中時,日後會更相信美日歐等國還是中國?
中國顧人怨,台灣普被同情,但下一步是什麼?
由於台灣不是小國,即便中國想要假裝台灣是無足輕重的存在,但封阻台灣參與WHA大會以及其他國際組織與活動的參與,也讓中國付出重大代價。日前澳大利亞外長針對中國在「金柏利會議/過程Kimberly Process」大聲咆嘯要將澳洲邀請的台灣代表趕出會場的作為,就怒斥其令人作嘔。但中國就算付出這些代價,變成國際上沒人喜歡的怪物,台灣是個飽受同情的可憐蟲,但只要沒有轉換為對台灣更多的雙邊或多邊利得,這些「正面或是負面情緒」就通通都沒用。
以WHA被封阻為例,美、日、歐盟等國力挺台灣的參與,但WHO秘書處不為所動,能否這些挺台國家以共同或個別方式,公開發表不同意秘書處主張的聲明,避免會外溢到其他聯合國相關組織而壓縮台灣國際參與的空間。畢竟在十年前剛上任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說2758決議承認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當時包括美、日、澳、加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等,就私下對潘基文提出
Non-paper予以駁斥,潘基文之後就再也不提。因此這是有前例可循的。
這些國家也可以要求六月上任的新秘書長從明年開始都要邀請台灣與會。或者加碼讓這些國家的衛生部長、厚生大臣等以個別或集體方式訪問台灣,以示對台灣健康人權的支持。當然也可思考請這些國家將部分WHO的專家會議移到台灣舉行。關鍵是讓中國知道他的封阻是真的會付出代價,而不只是私下抱怨而已。
台灣應創造屬於自己的國際戰場,非追逐既有組織而被多次凌遲
台灣更應思考參與國際組織的意義,由於中國實力崛起,且有意複製當年與拉非等支持進入聯合國的方式,與這些國家再度結盟,透過掌握聯合國相關組織以輸出其對外影響力。中國取得WHO秘書長、ICAO秘書長、Interpol主席等位子不是為了要封阻台灣參與這些組織,而是中國有意透過這些機構投射其對外影響力與強化內部發展。這勢必讓台灣的參與變得更為困難,因為過去對個別組織搞單點突破的方式就可能更無機會。只要台灣持續進軍聯合國相關國際組織,類似WHA凌遲的作為就會一再出現。
此外,中國在既有國際組織的影響力只會提升,即便不是最具影響力,起碼也會具備關鍵否決力。當美、日、歐等國不願為台灣的國際參與在該組織與中國正面對決時,台灣參與國際的策略就要思考持續衝撞這個體制是否是讓自己在別人設定的戰場上打一場勝算無多的戰爭。是否思考與友台國家合作,創造一個有利於台灣的組織,如同中國設立博鰲論壇、亞投行、一帶一路等作為所顯示的經驗。
最後,參與國際組織不是為了凸顯台灣的國際存在感,而是要能協助台灣的發展,解決台灣遇到的問題,與提供台灣新的機會。如何利用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預見可能的社會模式與互動規則,扒梳現有機制可能的不足之處,自然就容易發現未來會有何種國際治理的需要,以及為了管理這個需要所可能會出現相對應的國際組織。這才可能使我們真正面對問題,不再陷入是否要承認九二共識或是否要宣布台獨等這些虛幻的二分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