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旅遊 成為負責任的旅者

地方生活

無論是觀光客或在地人,你我都是地球的一分子。轉化遊客至上的旅遊思維,來一場負責任的旅行,一同攜手邁向永續生活。

隨著疫後邊境重啟,海外及商務旅遊回歸常態,人們也開始意識到旅遊對一地環境帶來的影響。長年鑽研台灣觀光創意策略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與大眾分享旅途中實踐永續精神,採取「負責任旅遊」至關重要的原因。

旅行路上的有感改變

「相較於傳統以滿足消費者為優先的掠奪式旅遊,現在的旅行方式更關注如何在觀光旅遊、城市行銷及經濟發展間找到平衡點,做到對在地生活、環境及文化的尊重。」劉喜臨表示,想促成這樣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幾,意即不論是業者或旅客,都必須負起責任並一同努力。

途經台北大縱走小油坑路段,可望見竹子湖山谷美景。(攝影/李智為)

劉喜臨舉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在地小旅行」結合地方特色與創生,帶領遊客認識在地文化和生態,讓人們從中了解到不破壞生態、尊重地方的重要性。旅宿業者也自動發起環保措施,像是減用洗髮乳、沐浴精、牙刷、牙膏等一次性盥洗備品及瓶裝水;或由旅客自主決定減少換洗床單、毛巾的次數,種種作法都是友善地球的永續旅遊方案。

而身為觀光客的我們,也有身體力行支持永續旅遊的方法,自帶環保杯達到垃圾減量就是其一。劉喜臨表示自己的背包裡總會準備兩個水瓶,一瓶裝水、一瓶裝咖啡,「這樣做當然會增加背負的重量,但實踐永續之道無他,做就對了。」

走在永續旅遊的道路上

遊客走讀大稻埕傳統茶行,感受在地傳統產業的人文歷史。(攝影/彭仁義)

劉喜臨表示,在永續旅遊上,台北的腳步其實走得很前面,除了政府自上游端規畫配套措施,結合地方自發性的觀光模式亦趨於成熟,大稻埕街區即為一例。這座百年城區集結眾人努力,一方面發起走讀、策展、藝術節等活動,讓人們重新認識傳產底蘊及街屋建築之美,傳承在地文化;另一方面也引進文創潮流,活化街屋商鋪特色,讓人們走逛老街感受百年風華的同時,也能體驗新時代的脈動。

這種導入社區參與、認同感的觀光模式,也展現了永續旅遊傳遞的價值和效益;透過故事的流動,活絡文化、產業、地景、生態樣貌,待時間成熟後,台北的家常景色及城市記憶便因此獲得新生命。不論是北投、大稻埕、城北、艋舺、城南等滿載人文歷史的場域,又或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松山文創園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等文化場所,當台北的每個角落都成為在地紋理的展示之地,生活在其中的我們,便更能了解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以創意開啟旅遊新模式

曾任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的劉喜臨,過往時常至海外考察觀光,因此也放眼全球借鑑國際趨勢,分享實踐永續旅遊的幾項創意提案。

北北基好玩卡推出多種暢遊方案,增添旅遊便利性,同時實踐低碳旅遊。(圖/台北市觀光傳播局)

劉喜臨提出,不論是室內景點或戶外觀光遊程,或多或少都會為旅客提供摺頁以簡介、指引路線,這時不妨借鏡美國國家公園推行的「摺頁回收」政策,在出入口處設置回收箱,讓旅客在閱讀完摺頁資訊後,能將堪用的摺頁放入回收箱,由志工整理後留給下一位旅客再次使用,減少紙材耗費。而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旅客除了在水道交錯的遊船上欣賞水都之美,同時也可以動手打撈水道垃圾,打撈上來的垃圾經過後續分類、加工處理,便可製成漁船、桌椅、燈具甚至是隔音板,完美打造循環經濟的旅遊模式。

劉喜臨也指出,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永續旅遊模式,便是將「智慧化」帶入遊程,替旅客創造更便利的體驗,同時達到「無紙化」目標。比如旅客使用「台北通」App購買台北市立動物園門票,不僅能免去購票大排長龍之苦,機關還能藉此優化管理出入紀錄;另外結合大眾運輸和觀光景點的「北北基好玩卡」以及剛上路的TPASS通勤月票,除了替旅遊增添便利性,善用大眾運輸更能達到低碳旅遊的目的。然而劉喜臨也表示,改變需要循序漸進,「有些人還是習慣使用第一手摺頁、習慣紙本閱讀,不過當我們能同時提供智慧旅遊方案,讓旅客自行評估、選擇,就有機會實踐永續旅遊。」

「其實永續旅遊還有另一種說法:可持續的旅行(Sustainable Tourism),就字面而言,或許能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永續旅遊的目標。」劉喜臨期盼在發展觀光旅遊的同時,也要設法降低對環境和社會的衝擊,旅途中只要是利人利己、為人為己的事,做就對了。他表示當人們願意面對挑戰、尋求解方,想實踐永續就一點也不難。

More

北北基好玩卡 https://funpass.travel.taipei/

「台北通」App https://id.taipei/tpcd/about/taipeipass-app

本文轉載自《台北畫刊》。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台北畫刊》官網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