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的唐吉訶德 齊柏林最想拍台灣的環保問題

看見台灣

四年前,齊柏林全心投入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榮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其實有沒有得獎在許多台灣控的影迷心中根本不重要,因為他帶給國人從未有過的視角看這片土地,他把房子抵押借錢、用百萬積蓄、放棄公職所拍的影片,讓台灣顯得特別,因為韓國並沒有拍出「看見韓國」,日本也沒有拍出「看見日本」等紀錄片,只有齊柏林拍出來了。

《看見台灣》帶給全國人民的反省與感動,為台灣的環保意識產生了又深又遠的漣漪「為空拍的時候,視野變得更寬、更廣、更遠,看到美麗的背後往往都是傷痕累累的樣子。」齊柏林描述過自己的感受,相信也是很多人看完影片後的那份透心的矛盾所在。

壯志未酬,墜機罹難

從齊柏林在《我們這樣拍電影》一書中的描述,透露了這片大地帶給他的一個頓悟過程,為了空中景象帶給大眾更多感情,亦或想宣揚環保無國界的概念,他籌備了《看見台灣2》,飛越日本福島、中國長城、婆羅洲雨林等,湧入更多的省思,繼續他那唐吉訶德般的使命,但一切在6月10日畫下句點,他在花蓮拍攝過程中因直升機失事不幸罹難。

當天的行程是6時從屏東楓港起降場起飛,先到墾丁勘查、再沿東海岸線勘查,在台東池上降落整備後,再往花蓮瑞穗,他早上還在楓港起飛後告訴好友「墾丁天氣好好。」沒想到這是一位與他相識13年好友的最後對話,早上11時30分途經長虹橋墜機芒果園,包括齊柏林、機師及助手3人全數罹難。

他的墜機意外和《看見台灣》所呈現這土地光明與陰暗的角落一樣,光輝亮麗的空拍紀錄片背後卻是冒著無比的風險。

一些媒體攝影回應坐直升機拍攝的經驗,「第一次興奮,第二次以後慢慢才發現危險,久了反而不希望再上去拍了。」但是齊柏林不只飛了一次,至今飛行時數已超過1600小時,他說「當我第一次上飛機的時候,飛行的過程,加上工作的認真,讓我忘記了害怕,非常享受那種飛行的過程…而且告訴自己,要把飛行攝影當作這輩子追求的一件事情。」

看見台灣,只為環保

齊柏林那股傻勁,讓他忘記了空中的危險,他自述拍攝空中紀錄片的起因,「剛開始拍的想法非常簡單,我從小就生長在一種愛國的家庭氛圍裡,我父親是退伍軍人。總希望讓我美麗的國家可以被世界看見。」

他投入自己積蓄300萬、將房子向銀行抵押借款、放棄公職到處募款,投資設備儀器等,前後砸了9千萬元終於完成《看見台灣》的拍攝。

《看見台灣》影片上映之後非常的成功,齊柏林把他20年在空中看著台灣的視野分享給了全台觀眾,接著,他的環保意識,也隨著自己四處演講與募款擴散了出去,讓它不只是一部單純的紀錄片。

在一次放映會後,他到場與觀眾互動,有空拍機經驗的筆者有幸可以向他提問,「齊導演你已經把空拍台灣拍得哪麼好了,那麼…我們其他人還能拍些什麼題材?」他毫不思索的說,「環保,可以聚焦某些環保議題去探討。」

那一剎那,筆者彷彿了解到這個社會還是很多人不想成為富豪排行榜上的人,而是像個環保的唐吉訶德一樣,永不停止的傳達理念,想要改變那一時還無解的經濟與環保衝突的現狀。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