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健保會22日完成明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協商工作,但在醫院、西醫基層部分沒有共識、協商破局。
在保險付費者委員與各總額部門醫界代表歷經14個多小時的協商後,結果為中醫門診、牙醫門診總額有共識;而醫院及西醫基層總額,雙方盡力協商,但彼此對於健保資源優先投入項目仍有差距,將以兩案併陳10月下旬送衛福部裁定。
健保會執行祕書周淑婉表示,此次健保總額協商,付費者代表提的方案是8667.1億元,成長率3.645%,而醫界代表方案則是8753億元,成長率4.672%,兩者差距85.9億元。
周淑婉表示,就有共識部分,牙醫門診總額新增3.07億元用於加強特定疾病病人之照護,藉由擬訂牙醫治療計畫,提升其就醫安全與品質,另提供高風險病人更完整口腔照護,將現行3項計畫加以整合(包含牙結石清除及塗氟等服務),並增加牙醫特殊醫療服務計畫預算,強化弱勢民眾照護。中醫門診總額主要增加5.88億元以反映新冠肺炎後,民眾對中醫信任度提高,新增就醫人口的醫療費用。
針對付費者委員與醫界代表在醫院總額及西醫基層總額未獲共識的部分,專家怎麼看?
(延伸閱讀:健保署擬「3方向」、百億基金加速新藥審查給付...能解決癌友困境?專家這樣看 )
付費者代表與醫界應共同呼籲政府,提高醫療投資公務預算
新光醫院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因醫院跟西醫基層就佔了健保總額的85%,也就是85%的地方是沒有共識的,但兩者的差距其實只有1%,對總額來講影響的層次很小,以8600億來看,他們之間的差距不過就是86億。」
不過洪子仁表示,雖然看起來總額協商差距只有1%,但顯然目前國內對健保永續經營的概念是沒有共識的。他指出,WHO(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已提到醫療是投資不是成本,在新冠疫情後WHO也2次呼籲各國政府應提高對醫療的投資,才能建構完整的公衛和醫療體系。
「當然付費者代表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他們認為有些醫療項目不要用健保總額來處理,而是政府用公務預算增加對醫療的投資。」洪子仁表示他支持這個觀點,醫界代表也不會反對公務預算要提高對醫療的支出,「就這個觀點而言,應該是付費者代表與醫界的共識,至於財務來源,付費者和醫界應該一起更加籲請政府回應WHO的呼籲,提高政府對醫療投資的比例,或者提高在醫療投資公務預算的支出。」
「我國的健康指標跟國際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洪子仁也提到,基層跟醫院代表協商其實很多想法是一致的,「西醫基層總額協商時,醫界代表提出,應編列8.4億元提升高血壓防治品質,這是因應國際高血壓防治標準修訂,就這點而言付費者代表認為要做這部分不反對,但這屬於預防保健類,政府應編列公務預算。」
他強調,醫院代表提出30億要去補點值的不足,也是合理的預算,「因為像今年北區的浮動點值已經降到剩0.75,等於醫療機構提供1塊錢的勞務,只能拿到7毛5的回報,再這樣下去醫界會承擔不起,最後受害的一定是民眾。就像護理人員不足,醫院的床無法全數開出來,等候時間就是會延長,民眾會受惠嗎?」
(延伸閱讀:護理職場人才荒何解?專家:護理人員總數要先夠 三班護病比入法才有意義 )
洪子仁表示,醫界、學界看到我國的健康指標跟國際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新生兒死亡率、平均餘命、孕產婦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癌症的五年存活率,尤其是跟日韓的差距逐漸擴大,付費者代表還是應該支持醫界提出的方案,因為大家都是希望增進民眾的醫療品質。」
醫療是投資非成本》專家:疫情後應重新審視健康價值
洪子仁提到,新冠疫情後歐洲有些國家如英國,就開始有醫事團體罷工,這都凸顯在疫情後,整個醫療生態在改變,「年輕世代因為在醫療第一線面對這麼大的疾病壓力,會有離開職場的選擇,台灣雖然可能不會像歐洲用比較激烈的手段,但確實在疫情後應該要重新審視醫療對民眾生命價值的部分,讓人民意識到健康價值是最優先的次序,希望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挹注一些公務預算的投資,包含護理人員獎勵津貼等。」
他呼籲付費者代表可以認清時代環境在變化的過程中,因為對醫療投資的不足,已嚴重影響到台灣民眾健康指標,以及醫院第一線醫療品質,長久下來更不利年輕學生投入醫療行業,最後還是得由全民承擔。
「醫療是投資不是成本,這不但是目前WHO的倡議,更是目前台灣社會包含這次總統參選人都有提出的政見。」洪子仁也呼籲衛福部長薛瑞元,在不斷向各國自豪台灣健保及醫療品質如此亮眼的同時,也要注意到醫療因為投資不足已感生健康指標下滑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