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颱風吹不跑的百年大計 長良國際減碳認證的第一米

努力小農

預計明年2月國際認證機構來台審查「台灣小農種碳專案」後,台灣將會有一批減碳和6項SDGs永續發展目標認證的農產品,其中花蓮玉里長良里,將會邁出台灣參與國際減碳的「第一米」。而長良里一百多年的歷史,也是台灣族群融合、農業開發的寫照。

玉山「八通關古道」門戶產出的好米

玉山八通關古道在玉里出口,進入的門戶就是長良里,有路就有水,玉山的水由拉庫拉庫溪、清水溪注入花東最大的溪流 – 秀姑巒溪。而長良里的灌溉飲用水來自清水溪,從卓富大橋(從卓溪鄉經長良里通往富里的橋)上,可以清楚看到寬廣的拉庫拉庫溪,溪水灰濁,因為上游長期開礦和崩塌造成。靠南側的清水溪,則細水長流,溪水清澈見底,在1960年代,由當年開闢中橫、蘇花的榮民建設了渠道,將清水溪水引入長良里,後來又發生水災,為避免長良水患,興建了堤防,才造就了千頃良田。

長良里分成兩大塊,北邊的是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長良農場,大約有500公頃,由當年的榮民開闢,現在有250公頃現在為農業部列管的有機農業專業區,南邊的長良里居民區約200公頃,則是慣行農業。

長良的歷史很特別,百年前中央山脈是布農族的傳統領域,花東縱谷則是阿美族,當年雙方爭鬥,長良是交界處的戰場,打死的頭就被割去,古早當地有數百無頭屍的墓地。後來又有平埔族人從台南輾轉移居到此,開始開墾。日據到民國時期有客家人移入,開始種稻,又有閩南人遷居至此,宜蘭來的連家是當地大地主。1960年後外省老兵進駐,也融合了外省人。現在長良里像是台灣各族群聚合的縮影,融冾相處,族群間毫無膈胲。

除了不宜耕種的山地外,長良里算是台灣東部農業開發最晚的地區,1836年平埔族人移居在至此,曾經開發成良田,1881年在一次秀姑巒溪泛濫成災,良田又成河川地,之後一直到沿清水溪至秀姑巒溪築堤,才保下60多年的平安。

今年9月連續遇到海葵、小犬颱風的襲擊,除了種生薑濫墾引發的土石流、淹水,長良里總體還算平安,但是今年11月收稻,比往年還是少了一成的收穫。

窄窄的清水溪供應了長良里的生活飲用和灌溉水源。相對左側的拉庫拉庫溪的濁流,更顯得清新宛約。

種碳是「減法工程」

今年7月我們和長良里陳文華里長合作,拿他的田來施用大統生技公司的肥料,看看結果如何。按照黃金標準的土壤有機碳框架方法學,和認證原則與要求,認證的先抉條件是產量不能減少5%,但是如果是天災,可以比照當地情況來看是否是普遍情況,若是普遍情況,仍可考慮土壤有機碳的情況。然而如果大雨沖刷,土壤有機質也會流失,所以看來今年並不樂觀。不過也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看看採土壤樣本送驗的結果如何再論來論斷。

有些人對「種碳」很好奇,以為是把有機物「埋進」土壤裡,但事實上,是盡一些可能的方法,增加土壤的微生物的生質量(biomass),才是長期的有機質保證,我們不是把碳或炭埋進土裡,這不是「種碳」的原則。

我們要保持土壤的有機質(微生物生質量),是一種減法農法,首要是盡可以減少對土壤的干擾,除了減少犁田造成的衝擊,增加覆蓋也是一個好辦法。

在長良的收割,把稻穀收割後,稻草、稻秆都盡量留在原地,因為收割時等於是把地上的有機農產品都拿走,但我們只要穀子,稻草稻竿還田,就是把這些有機碳回歸土地,讓土地休息,重新建構微生物的生態家園,以及土壤結構。覆蓋的稻草可以減少陽光曝曬,保護土壤中的微生物,稻草也可以成為微生物的養分,滋養出更多微生物,來提高土壤有機質。

什麼是「種碳」?這是一個減法工程,不是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其中包括了不移除收割稻穀的稻草、秸稈,讓它們留在地上,保護土壤中的微生物。

「種碳」是由一系列益於土壤微生物的耕作方法改變而形成的,不是用某一種方法、資材可以在短期內做到的,所以如果要看「種碳」,至少要觀察一整個耕作週期,才能看到。

收割後,有些農友會種沒有經濟價值的綠肥,如田菁、太陽麻、青皮豆等,有些則會種蕎麥作為間作。其實如果能夠種大豆等豆科植物也是很好的間作產品,因為如果種植得法,豆科的根瘤菌可以固氮,提供天然氮肥,而省去人工肥料,但是目前台灣的農業休耕補助規定,只能種沒有經濟價值的綠肥,有經濟價值,又可以為土壤增肥增碳的黃豆大豆反而沒有補助,但是另一方面又補助鼓勵農民種雜糧(黃豆、小麥、玉米,簡稱黃小玉),為何不能鼓勵輪作,更能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註:目前台灣糧食熱量的自給率只有30%,對一個孤島型國家,已經構成潛在嚴重的國安危機。)

種碳、減碳是颱風吹不跑的百年大計

當然輪作也是一個好的「種碳」方法,如果禾豆輪作,豆科固的氮可以給禾本科使用,也可增加土壤根瘤菌,又是件好事。

11月17日進行長良里參與「小農種碳」的土壤採樣,再送往農業試驗所檢測土壤有機質,就可以知道2023年第一年種碳的結果。

「小農種碳」是台灣第一個參加國際減碳認證的農業專案,現已聚集超過300多位小農,超過300公頃的面積,在黃金標準登錄的網址:https://registry.goldstandard.org/projects/details/3996

此項認證不只是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3項SDG 13 – 氣候行動,除了認證碳權外,也會針對SDG 2 糧食安全,SDG 3 健康福祉,SDG 4 優質教育,SDG 8 尊嚴工作與經濟成長,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共有6項SDGs的量化認證。SDGs是由聯合國發展規劃署(UNDP)在2015年提出,成為人類追求永續發展的普世價值,列出2023年國際合作,共同達成的17項目標,169項子目標,和247項指標(其中92項與環境有關)。

今年經過2個颱風的「洗禮」,無論產量和土壤有機碳都會受到負面的影響,但是小農們仍然繼續下去,畢竟種碳、減碳是百年大業。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響應「國際千分之四倡議」,增加土壤千分之4的有機碳,就可以化解全球暖化危機,讓土壤回復生機,同時解決氣候危機和糧食危機。由天地和氣公司負責推動「小農種碳專案」,協助聚合小農一齊改變或加強現有農耕活動,在不減少產量的情況下,增加土壤有機碳,作為減碳認證的標的(與基準年2023年比較,每年每公頃能夠增加蓄積多少噸的碳匯)。

同時天地和氣公司也推出「努力小農 App」,讓每個小農都可以用手機拍照、打卡、上傳他們的生產履歷。這是一款免費提供小農和消費者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旨在讓小農有一個方便、容易記錄生產歷程的手機 App,自行訂價、上架、銷售;消費者也可以輕鬆找到小農,觀察他們的工作紀錄,並直接向小農購買,或成為朋友。平台上的小農都經過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工作人員或義工的專程拜訪,確認無誤,杜絕虚假不實。

目前推動「小農種碳專案」,依照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清潔發展機制和國際減碳認證機構的方法學,幫助小農進行農業減碳,並進行國際自願性減碳認證和碳信用的交易。

歡迎下載努力小農App,並登入註冊,支持在地小農

蘋果手機安卓手機

歡迎您也加入努力小農的行動,請下載並註冊「努力小農App」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