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時長達4年的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造成全球超過6.76億確診病例、700萬人死亡。
新冠肺炎至今已過去4年,根據官方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3月20日止,台灣累計確診病例為1,023萬6,886例,確診率為44.15%,不幸離世的死亡病例有18,803例(18,779例本土案例、24例境外移入案例),致死率為0.18%
「但最近做的血清流行病學初步調查,台灣應該差不多有90%(感染)。」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接受《信傳媒》專訪時指出。根據111年國人死因統計,新冠肺炎在去年十大死因排名第3位,每10萬人口中有62.9人因新冠病毒離世。
在這麼多確診數和死亡數當中,我們也希望了解,台灣在這次疫情中學到什麼?接下來不論是從防疫、公衛、疫苗、新藥、檢測的角度來看,疫情過了4年,我們應該要從哪些地方改進?
(延伸閱讀:疫苗產業的困境與挑戰》陳培哲:台灣疫苗產業從沒進入國際市場 也缺乏「創新」... )
政府要有科學素養,不是政治凌駕專業
「第一個是政府要有科學的素養,要把科學原則放進去,簡單來講就是要尊重專業,不是政治凌駕專業。」陳培哲認為,這次新冠疫情從其他國家可以看到科學素養和政府治理的能力,「因為這次疫情其實台灣人民的表現是很好的,但相對於政府的混亂和執著,(結果)就會差很多。」
陳培哲也提到2003年時的SARS,當時政府跟專家比較合作,「雖然有一些差異,但大體上政府比較願意接受專家意見然後執行,可是這次不一樣,我想差別還是在執政者的治理能力,以及是否公平公正、把人民放心上,看執政者的目標是在為執政黨還是為人民,不然應該是不至於差這麼多。」
他指出,這次新冠疫情,台灣的確診率跟韓國差不多,但韓國死亡率只有千分之1,台灣約是千分之2。「韓國除了在疫情開始就廣設社區篩檢站大量篩檢外,疫苗代工也在亞洲地區拔得頭籌,疫苗、藥物代工很早就做得很好,還把試劑銷到全世界。甚至在疫苗缺貨時,韓國總統和部長直接飛往美國拜訪高層,所以我們才會付出比韓國高的代價。」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2》只要病毒存在 中國想清零就會越來越難 陳培哲:台灣最快5月中達疫情高峰 )
而在2021年6月,因質疑國產高端疫苗的國際認證及內線交易問題,陳培哲請辭專家小組委員資格,回憶當時事件的原委,他表示,「最主要是政府不是以人民的利益為優先,國外明明有疫苗,政府卻不讓人家買還要阻擋。我那時候有很深切的感覺,買疫苗只要政府同意,民間還有各級政府都可以自己買,為何一定要受限制?如果真的需要政府為安全做背書,只要所有進來的都是合格的即可。」
跟執政者意見不同天經地義,也是民主的原則
「所以第一是政府沒有科學的專業,不能預期這個疾病一定會發生,所有感染症一定會break through(突破),應該要早點預防,要發展國內疫苗沒人會反對,但如果發展得比較慢,在那個緊急情況一定要跟國際接軌、緊急搶購,這是應該要做的。」陳培哲也提到,總統蔡英文當時5月就提到7月要打疫苗,但並未看到其積極作為,「這是對專業的踐踏和羞辱,為了短時間的政權去犧牲永世的價值。」
而針對前一陣子陳培哲認為新冠疫情期間政府成立疫苗國家隊,給人的觀感卻成政府幫高端開法說會一事,衛福部長薛瑞元為此激動回應要陳培哲講話小心一點,疾管署也發表聲明,強調檢方偵查相關案件共63案均以「查無不法」簽結,表示不排除訴諸法律行動。
對此陳培哲強調,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只是看要不要去偵查而已,但司法都不動,韓國總統尹錫悅是檢察官出身,出來就任至少告訴我們他的檢調嘗試要獨立,這是台灣比不上韓國的地方,這種專業的獨立是很必要的。當政治要凌駕專業,就要辭職,大家才會知道。」
問到這段時間是否有面臨到什麼壓力?
陳培哲輕鬆笑說自己跟社會也很少接觸,不會有什麼壓力,「疫情期間監察院曾說要來調查,反正頂多就抓起來,我也不怕,上一代去爭取黨外時,隨時都準備被關起來,那種我都很敬佩。這是很遺憾的事,本來你堅持一個原則跟執政者有不同意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民主的原則,不應該要有恐懼,而是讓大家可以自由自在地去發表。」
陳培哲也無奈笑說像台大研究經費可能會受到影響,不過他認為研究經費只要夠讓他繼續把研究做下去就好。
若疫情再起,我們該如何面對?
假如疫情再起,或是又有大型傳染病肆虐,我們該如何面對?
陳培哲不假思索地說,「其實我一點也不擔心,因為社會是靠人民不是靠政府,我對人民很有信心。仔細去看這次疫情,幾乎是無政府狀態,(確診率、死亡率)跟非洲到底差多少?但是好的政府能夠減少人民心理的恐慌,第二個是能否把這個天然災害縮小範圍或是延緩其發生?這個就需要科學。」
他強調,接下來不只有傳染病,還包括像氣候變遷、地震等天然災害,都需要科學及專業,「政府跟科學專業的連結需要互相建立,還有政府的資訊應該要更公開透明。」陳培哲表示,這些資料第一當然要尊重大家的隱私,第二就是資料要即時,第三要開放,「不能只有政府掌握,也要讓社會掌握。」
不過陳培哲對未來仍是樂觀的,也對台灣人民有信心,「現在公道在人心,不能靠司法,政府跟父母一樣都要學會放手,適度扶持就好,不然就會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