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冠達」,這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台灣,他有個台灣科技圈都熟悉的老爸,鈺創創辦人盧超群,在美國波士頓,Timothy K. Lu(盧冠達英文名)曾被百年期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 Review)評選為TR35全球創新青年,更有著「波士頓最會創業的台灣人」名號。
但撇開生技圈與盧超群的影子,要不是今年生技月應邀出席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ioBusiness Asia Conference, BBA)擔任主講人之一,台灣人對於這位其父親口中「台灣栽培大的」36歲年輕人就顯的陌生。
盧超群兒子生技領域創業不靠爸
盧冠達的專長為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及細胞治療法等,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與電機系副教授,曾在波士頓大學的實驗室與合成生物學家Jim Collins開發了能夠分解生物膜的生物工程「噬菌體」,2008年獲利Lemelson-MIT創新大獎。
他曾與事業夥伴共同創辦了7家生技公司,由於研究領域當紅,創業過程幾乎不靠老爸盧超群資金,其中,最新創的公司Synlogic,成立還不滿3年,主要研發如何透過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等技術,目前這項應用已規劃用來治療罕見疾病苯丙銅尿症(PKU),並進入一期臨床實驗中。
據了解,Synlogic光是今年已獲創投基金7,000萬美元的注資,創立以來累積吸引超過1.4億美元資金投資,包括比爾蓋茲基金會都是股東。由於今年募集資金中約4000萬美元是來自於美國上市公司Mirna Therapeutics, Inc.(MIRN.US),現階段正計畫與Mirna合併,預定9月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
盧超群看兒子眼中滿是驕傲
盧冠達這次回台分享自己在生技領域的最新研究,老爸盧超群自暴太太要求「不要太出風頭」,不過一聊到兒子的成就,就如同專業解說員上身,除了怕兒子「英文比中文好」外界不容易聽懂,還屢屢提醒兒子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說明生冷的專業研究。
回想兒子的成長過程,盧超群說,大兒子盧冠達與小兒子盧冠傑分別是他在美國攻讀史丹佛博士學位與IBM工作時出生,大兒子10歲時,他回台創業,還好當時竹科有雙語學校,所以盧冠達不但有雙語能力,「還懂孔子、孟子」。
盧超群舉例,兩個在美國出生的兒子,返台後不熟悉台灣的生活習慣,過馬路時常常要把他們「抓住」,因為美國駕駛人駕使習慣跟台灣很不同,但他慶幸兒子們有這段在台灣的學習過程與淵源,也透露盧冠達才回台灣1年,當時新竹市政府就邀請他們夫婦出席領獎,而後轉到台北美國學校就讀時,畢業前一年還包辦了當年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獎項,介紹過程,眼中滿滿是驕傲。
盧冠達養成教育向上盡力,但非搶第一
不過,盧超群也說,孩子學習過程中夫婦倆很少到學校去,因為「上學校就是成長」、「是小成人」,這是對孩子的信任,但更令他高興的,反而是當時被票選為班上最受歡迎人物,人文方面與人相處很融洽,沒有功課好人緣差的問題。
盧超群指出,盧冠達有段時間與爺爺奶奶同住,受奶奶教育觀念影響或許更大,他憶起,小時候母親對他與哥哥盧志遠的教育就沒有比較與競爭,只要求兩人「相親相愛」,凡事只要「向上」盡力就好,是不是第一名不重要。
然而,從目前科技業界二代發展的角度來看,有個知名的老爸,在這樣的光環下,總是多了無形的壓力。盧超群則說,相信兒子最大的壓力來源是自己;而盧冠達也笑說,未感受到爸爸的壓力,只是找興趣做事情,他對學生也秉持一樣的哲學,在實驗室不是逼學生研究什麼方向,而是找出有趣的方向。
盧超群:兒子身上看到台灣融合在一起的情感
對於盧冠達在生技領域嶄露頭角,這次BBA更紅回台灣,盧超群也感到榮耀,他回想,盧家以往三代做中醫,但他父親在礦場工作、他與哥哥盧志遠是工程師,而盧冠達學習的領域,是半導體技術的延伸,除了MIT也曾在哈佛學醫,接觸領域無形中承襲家族長輩專長。
他有感,現在盧冠達在麻省理工學院、哈佛等全球跑透透,中間很多朋友、事業伙伴都跟台灣有聯絡,創業時把兒子帶回台灣這段過程「很值得」,看到兒子的發展成就,盧超群感念,如果沒回來創業,現在可能沒有這麼愉快,「台灣這種合在一起的情感,從他身上是滿明顯的」,他也希望兒子能多把新的研發帶回台灣,因為走了全球很多國家,「台灣畢竟是最可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