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順利落幕,中國兩會也於近期閉幕,年底則將迎來美國總統大選;值此風起雲湧之際,多位國內重量級學者召開「一觸即發、步步為營」座談會,關注 520前的美中台三邊關係。
本場座談會由中華戰略前瞻協會、淡江戰略所及TVBS主辦,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理事長李大中博士、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博士、致理科技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張弘遠博士、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理事林穎佑博士、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系主任吳崇涵博士與談。
川普的不可預測性較高,李大中:台灣政府不應壓寶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理事長李大中博士指出,目前美中關係「競爭遠遠大於合作」,且是「長期的戰略競爭」、「全領域、全地域」的競爭;只不過,雙方仍有持續溝通的基本共識,以避免爆發雙方都不樂見的衝突,尤其台海衝突。
李大中進一步指出,2023年底的拜習會有助於降低不確定與風險,可望稍緩當前的高度對立與緊張;而台灣是美中關係當中最敏感、最脆弱的議題,討論度相當高;但近年來雙方卻互控言行不一。
李大中認為,年底美國總統大選到底拜登連任還是川普回鍋,都是牽一髮動全身;如果拜登連任,美國對中國政策將有一貫性;但若是川普當選,則變數與不可預測性較高。他特別強調,不管誰會當選,台灣政府都不應該壓寶,而應尊重美國的內政,誰當選都要與之合作。
中共對台政策走向,左正東:對台鬥爭、對美合作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博士指出,賴清德多次強調不會犧牲台灣主權來跟中共交流,而中共為了確保賴清德總統當選人的就職演說不會跳脫一個中國框架,可簡單歸納他們採取「對台鬥爭、對美合作」的作法。
左正東指出,當中「對台鬥爭」像是透過灰色地帶軍事行動來施壓,企圖迫使賴清德提出中共能忍受的兩岸立場,以金廈海域爭端為例,國台辦就標榜「只要回到九二共識」就能談判解決;而「對美合作」則是把美中關係做為兩岸關係的底限,可用對台鬥爭來測試美國的底限,同時也透過政協的政治決議來定調「和平統一」,可視為對美國遞出「保證」的訊號。
左正東表示,中共儘管仍持續推動兩岸交流,但這已非重點,而是更加強調「發展壯大台灣愛國統一力量」,不排除可能邀請台灣在野黨領袖訪中以及對台灣經濟施壓,端視賴清德上任後的兩岸關係如何。
左正東補充說明,蔡英文總統任內多未打破一個中國框架,其2016就職演說可謂是「蔡英文版本的一個中國框架」,直到她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才略有打破框架的趨向。
張弘遠:美中貿易戰將會持續
致理科技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張弘遠博士分析,20大之後習近平較希望拜登連任,因為拜登是習近平較能預判及掌握的對手。張弘遠分析,當前美中經濟互動主要受到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影響,目前中國經濟衰弱、人民不敢消費,全球主要國家都通話膨脹時,就中國是在通貨緊縮。
張弘遠說,儘管中國試圖透過積極的貨幣政策來應對經濟壓力,但中國經濟成長動力仍險不足;反觀美國經濟在2023年表現超出預期,GDP成長率高達2.5%,顯示美國在經濟上仍具有較強的韌性。
張弘遠分析,美中兩國想要在經貿領域取得互利雙贏得可能性不高,特別是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因素介入,美中經貿互動將會在對抗性的議題上出現更為激烈的張力,美中貿易戰將會持續。至於兩岸經貿,他則認為,受到金廈海域爭端的影響,中國改以灰色地帶衝突,至於經濟制裁則是短期內有所安歇。
中國聲稱和平統一的背後,林穎佑:仍以武力作後盾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理事林穎佑博士指出,儘管中國兩會定調「和平統一」,但對中國而言,和平統一的背後仍需武力作後盾,例如透過灰色地帶衝突來施壓。對此,林穎佑觀察到,中國在今年開始逐步將過去灰色地帶的行動逐漸配合法律戰以及輿論戰的應用,強迫我國與國際必須接受。
林穎佑續指,中國仍維持國防預算穩定成長,除了繼續現代化建軍之外,亦相當強調對內的部隊待遇,這可能與當前中國經濟狀況不佳,同時也面對少子化挑戰而強化徵募人才。
林穎佑認為,台海是否會有軍事衝突,取決於政治決策,但很多都不是我方所能控制的因素,唯有做好各種想定與情境模擬,找出可能的關鍵變數,甚至藉由過去官員的回憶錄來觀察與其共事過的美國總統決策模式,都是「做好最壞的打算,做好最好的準備」來面對未來的變化。
中華民國的因應之道,吳崇涵:要充分運用避險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系主任吳崇涵博士指出,民進黨抗中保台走的是「對抗」策略,國民黨親美友日和中則是「避險」策略。他認為,以目前情況來說,避險仍然是一個可以考慮的策略選項,台灣要設法在美國維持「戰略模糊」下,充分運用避險優勢。
對於中共會否對台動武,吳崇涵分析,端看中共的能力及意願,這兩個因素是必要條件;而關於對台戰爭的能力,一般由軍事專家以量化數據去分析;但關於他們的意願,一般在研究專制型的領導人時,其開戰意願會跟其政治生存有極大關聯,當面對非常強烈的內外因素,影響到習近平的執政生存時,他就會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