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茶的朋友不能錯過 達人教你如何泡出一杯好茶

書摘

如何泡好一杯茶,脫離不了:水質、溫度、置茶量、時間、器皿、器型,但泡好茶的最大關鍵還是在於心情。每一種茶,都有獨立的性格,即使是同一款茶,在不同的氣溫與器皿下,都會有不同的口感。若能夠學習到基本的泡茶常識,不但能使茶性發揮更佳,也能夠延長耐泡度,更為省錢。

泡好茶其之一:水質

水為茶之母。水質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茶葉的所有一切,包含湯色、香氣、滋味,所以學會選水,是泡好茶的第一式。

《茶經》中有記載:「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意即:「品茶選水以山泉水為佳;溪流江水次之;不流動的井水最低等。」以現代科學的角度而言,由於山岩植披茂密,自斷層中匯集出的水,富含了二氧化碳,以及多種微量元素,自山頂經過砂石的層層過濾,一般含氯與鐵較少,為水中之極品。

當然,現在取山泉水難度較高。一般家庭建議可使用過濾水。另一種做法會有一個水壺置水內放麥飯石,靜置一日後,將其再以過濾器濾過,如此可以減少氯含量,亦可過濾雜質。

泡好茶其之二:控溫

控溫,是製作許多物料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技術。不管是烹飪、製茶、泡茶、烘豆、釀酒、烘焙︙無不與溫度有極大之關連。控溫做得好,茶質的發揮會更為細膩。

在《茶經》中載道:「其沸如魚目,聲有微,為一沸。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水在未及一百度時,大小泡沫會巴附在器壁上,此時稱作蝦眼,接著溫度繼續升高,汽泡會變大,此時稱作「魚眼」,而逐漸升溫,汽泡會像小圓珠般不停湧出,此時稱作「連珠」。最後到了沸騰點,水就會如浪一般的鼓動,此時稱作「鼓浪」,但瞬間水氣就全消了。但是再過頭的水,燒過頭被煮老了,事實上氧氣也被消耗殆盡,不再甘甜好喝,影響泡茶品質。

在古書中,會以沸點為界,未到沸點前所煮的水稱作「萌湯」,到達沸點的水稱作「純熟」。過與不及,都無法得好水。因此,若要喝好一杯茶,不建議一直讓水過度燒煮。

古代沒有溫度計,全然靠五感來判斷溫度,並以精辟的形繪敘述方式表達,讓後代有文字可依循。而這個過程和料理炸物是相通的,過程中,必須眼耳相通,必須聽炸油膨脹的聲音以及眼觀氣變化,來確定油溫與起鍋與否的狀態。

泡好茶其之三:時間掌握,第二泡永遠最短

泡茶的時間掌握,對許多新手而言,永遠是最頭痛的事情。其實,這是一件很容易解決的事情。

由於第一泡茶葉都還處於未醒的狀態,和品酒一樣,因此,從正式開始泡起算的第二泡,秒數一律都最短,其後依照個人喜好遞增數秒,時間整體曲線會像一個大勾勾,如此就非常好記。而且這種泡法可以讓溶出物發揮地更透徹也更耐泡,即使是茶包,亦可適用。

第一泡到底能不能喝?

俗稱的「洗茶」,或是讓茶人優雅地被稱呼為「溫潤泡」,到底能不能喝?農藥洗得掉嗎?一直都令人困惑。解惑前,必須先提到茶葉第一泡的本質。

乾淨的茶葉第一泡最營養

體質健壯乾淨的茶,第一泡是最健康營養的,因為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質 「茶皂素」。第一泡的茶皂素、多酚類、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具有殺菌及抗氧化的功能,於第一泡時就會釋放最多,隨著沖泡次數增加、溶出量也相對遞減。因此若為種植過程相當乾淨的茶,第一泡倒掉是極大的浪費。

除非是茶席上的展演上,有溫潤泡的儀式過程,相對看起來整體會更為優雅莊重,也有些茶人是藉由溫潤泡作為溫杯使用,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習慣,並無絕對,但在營養價值上,第一泡最營養是肯定的。

農藥被洗掉實為多慮

許多人對於把茶洗掉第一泡認為可將農藥清洗掉,這其實是多慮的。由於茶葉農藥多數為非水溶性,且必須經過農藥半衰期後才會進行採收,在製茶過程中,更是要經過發酵、烘焙、揉捻至殺菁等過程,會增加溫度,使農藥大幅減退,所以,不需要為了農藥殘留的問題而特別倒掉第一泡茶。

曾任農委會茶改場場長的陳右人教授就曾為此說明過:「在實驗室中實際檢測,市面上一百一十種法定農藥中,只有四種屬於水溶性,再以水溶性濃度最高的一款進一步實驗,溶出的農藥微乎其微,必須一口氣喝八十八至九十公升才會危害健康。」

臺灣本土好茶管理嚴謹

事實上,臺灣本土種植的茶葉,茶農們自主管理與通報系統都做得相當嚴格,加上近年來環保與食安意識抬頭,許多早期的慣行農法茶園都逐漸走向自然農耕或是有機茶園,新生一代的年輕茶農也願意學習新知,提供透明化的種植資訊,讓消費者安心。且臺灣幅員小,消費者也很容易找到產地,因此若茶品有問題,都相當容易找到源頭,因此道道地地在臺灣產的茶絕對能安心飲用。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