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帶動台灣對美出口創新高 對中美累積出超差距創34年來最小紀錄

總體經濟

財政部昨(10)日公布8月出口總額達到436.4億美元,除了連10紅、年增16.8%外,更創下單月歷史紀錄,主要受惠於AI商機熱絡、蘋果新機備貨效應、颱風造成的遞延出貨效果等3大利多影響。  

其中,資通視聽產品仍舊獨挑大樑,AI商機也帶動電子零組件於8月小翻紅,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指出,資通產品對總出口增幅貢獻度高達8成6,不論顯示卡、伺服器需求皆底氣十足,帶動相關貨類出口暢旺;而傳統產業也呈現「撥雲見日」態勢,除礦產品年減外,11大主要出口貨類中,有10項呈年增格局。

累計前8月出口3085.7億美元,年增10.9%,進口2561.2億美元,年增9.3%,雙創歷年同期次高。展望未來,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按季節走勢推估,9月出口可能介於407億至423億美元,年增率5%~9%,可望連11紅。 

台對中、美出超差距縮小,創34年來最小紀錄

台灣8月的主要市場出口表現亮眼,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四大市場皆「同步加溫」。其中,對美出口額創下新高紀錄,受到AI應用和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製造業回流等因素的推動,8月對美出口額達到118.9億美元,年增長78.5%,對當月總出口成長的貢獻率達到83%。

另外,前8個月台灣對美的累計出超達到422.6億美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首次突破400億美元關卡;對美累積出口總額為754.5億美元,年增64.6%。與去年相比,差距不到8億美元,預計在9月將提前打破歷年全年紀錄。

相對來看,對中國的出口前8個月累計出超約為432.4億美元,與對美出超差距僅剩不到10億美元,創下自民國80年、34年以來的同期最小差距,反映出東亞供應鏈的快速變化。

近年來,美中貿易戰與AI商機的加持,正在重塑亞洲的貿易格局,不僅影響到台灣的主要出口市場,周邊國家如日本和韓國也展現出顯著的變化。例如,日本1月對美出口已連續22個月超過對中出口,是2017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美國在去年12月曾一度超越中國,成為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這是20年來的首次。不過,由於近期全球資訊技術市場回暖,韓國對中國的半導體等中間產品出口增加,因此中國再度成為韓國的最大出口市場。

最新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8月出口金額436.4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16.8%;進口金額321.4億美元,年增11.8%;此外,在出、進口互抵後,8月出超114.9億美元,也為歷年單月新高。(圖片來源/財政部) 

出口結構方面,台灣前8個月對中港、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分別為30.8%、24.5%,分別創近23年來同期最低點,以及近25年來同期最高點;另外,前8月對日本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已降到5.5%,為歷年來同期最低紀錄。

傳產終於「撥雲見日」,除礦產品外皆正成長 

此外,8月傳產貨品也呈現「撥雲見日」態勢,受到全球終端消費品庫存逐漸回到相對健康水位,客戶端陸續庫存回補,使8月11大主要出口貨類當中,除了礦產品因為油價下跌而年減逾1成外,有10個貨類呈現上揚,為2022年3月以來、約2年半以來首次。

其中,機械、塑橡膠及其製品,蔡美娜解釋,隨著半導體設備、塑橡膠的加工機外銷表現不錯,以及手套產業經歷疫情後的去化庫存,最近市況明顯反彈,分別年增8%、3.8%;化學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出口年增率分別為10.5%、7.9%,可能與客戶回補庫存,以及颱風過境的出貨遞延有關。

官員分析,8月出口表現高於預期,主要有3大因素,急單、季節性、以及不規則因素(如天災);至於傳產之後能否「晴空萬里」,目前無法斷定,需要持續觀察兩、三個月。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