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颱風、大雨讓人不安...溫室效應就像溫水煮青蛙

努力小農

9月18日返回台北,但是心中還懸在能登半島,因為當地地震過後,又逢颱風、大雨,讓人不安。果不其然,9月21日能登大雨,慈濟脤災團隊傳回當地災情,週末災情消息不斷傳來,看來能登的農民在地震後,再度被暴雨摧殘。

溫室效應,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一點點持續的加碼,直到青蛙無力跳起,而被煮熟。地球的溫度十分有感的在上升中,一年比一年熱。姑不論是否是溫室氣體造成的,其結果很顯然是這樣的。

現在會不會太晚

台灣也在9月21、22日這個週末面臨大雨,沒有颱風,台北市豪雨成災,稍早則是中南部的暴雨,雖然沒有颱風,但是豪大雨造成的農損、災情不亞於颱風。同時花東也不太平,花蓮蘇花公路的門戶和平鄉在今年403大地震後,無一日太平,隨時都在山崩、路斷,公路、鐵路交通中斷,已經是常態化;中橫、南橫更是不在話下。

中橫、南橫、蘇花公路,過去引以為傲,高歌「人定勝天」,今日看來當年移山的「愚公」只是逞一時之快,搶朝夕之功罷了,套一句江湖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3年前認識謝景貴,當時他已離開慈濟基金會,專心務農,成立了「米田共享合作社」。他原是台大法律系畢業,做過外商金融機構的法務,後來加入慈濟,進而從事國際賑災第一線的工作。因為他在賑災過程中,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全球性的糧食危機,而糧食危機的根源,越來越明顯是氣候變遷。

前兩年剛聽謝景貴這麼說,我還認為他比我更杞人憂天,沒想到這兩年俄烏戰爭,兵凶戰危,也造成全球糧食短缺,小麥大豆成本高漲;同時像印度、泰國這些水稻主要生產國,也因氣候變遷,連年欠收,陸續開始禁止稻米出口。

日本也是,到日本很多日本人埋怨觀光客太多,把日本的米吃完了,大家不夠吃,再加上近來盛傳在日本南方,靠近台灣的海溝會大地震,許多人在儲備糧食,所以米也不夠吃了。市場上還有賣米,只是價錢比以前貴了。

不用千金也可以早知道

不必再等10年,從現在和10年前比較,我們就能感到肉眼可見的差異。天氣變熱,台灣的北迴歸線已經「赤道化」了,所以颱風都會「繞過」台灣,過去有歷史的數百年,大多數颱風「喜歡」沿北迴歸線而行,台灣總會被「路過」,現在颱風卻喜歡往北或往南走,921、922這個週末,日本、韓國、台灣都在一個雲系中被暴雨蹂躪。

這兩年中國華北、華南也是旱澇頻繁,在當地許多農民也趕上了百年一遇的災難,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因為這是祖祖輩輩所未經歷的變局。

此行日本,才知道在日本24節氣中有春分、秋分2個節氣是國定假日,可見日本人對春、秋節氣的重視,可是今年的秋分(9月23日),過了中秋節(9月17日)一點也不秋高氣爽,反而像是夏日颱風暴雨過後;中秋前後,我在能登半島,氣溫在32度以上,即使晚間也在26度以上,毫無秋意涼,甚至比台北還熱,秋分宛若夏季的暴雨,宣示氣候的逆轉。這讓我相信「人定勝天」,是的,我們終於連天氣、氣候都改變了,只是改變的不盡如人意罷了。

我們正面臨一場系統性的變遷,按某些科學家的論點,當大氣二氧化碳超過430PPM(百萬分之430),氣候的改變是不可逆的,現在已是臨界點。

為了「小農種碳專案」,不論在台灣花東,還是在日本能登,或是中國東北五常。去年和今年都發生百年未遇的暴雨甚至洪災,我和小農談到氣候變遷,大多數都是無感的,但是談到近5-10年的農作物收成和氣候的關係,立即就會有感起來,因為小農是氣候變化下的「第一排災民」,他們面對的是氣候變遷下最敏感的生態變化,影響到他們的作物、收成,甚至會受到野生動物的遷移而危害到他們的收成,或是過去未遇到的熱帶病蟲害。

中國東北五常市是最北的米倉,生產最好的大米,去年和今年都遇到百年不見的暴雨,萬頃良田一夕泡湯。(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如果整個人類是一隻青蛙,小農是青蛙的神經末稍,他們已經感受到皮膚的麻木、失能,我所走過的農村,正在凋零中,他們的平均年齡一年比一年高,沒有年輕人回來,不論什麼政策,都喚不回來,就像表皮逐漸脫落,末稍神經壞死。

去了能登之後,更能體會走在地球大災難現場的謝景貴為何在十多年前感到全球的糧食危機,因為災區對食物供應的敏感度遠高於平安地區,災難會導致交通中斷,第一個遇到的問題除了水之外,醫藥、糧食都必須靠外面供應,如果災區無法自產糧食,就會亂,甚至崩潰,這是我們幾十年來相對安定無法想像的。或許921大地震有些人還有這樣的經歷。發生在農村鄉間,還有自然的食物來源供應一部分人,若是在城市,大家只能啃一坪上百萬的地皮了。(我有很多在上海的朋友,回憶上海疫情期間,最深刻的印象是找不到食物的恐懼,比疫情本身更恐怖。)

挽救未來氣候,始於「足下」

當台灣關注的是台積電有沒有足夠的電,未來AI用電是否夠,或是台積電到美國、日本、德國設廠是否順利,或許「台灣矽島」,已經演化成靠吃「矽基(晶片)」就能活了。國土計畫法實施,大擔心農地不能蓋房子(數不盡的農地「空別墅」)、蓋工廠(上萬家),或是便利商店(現在已有700家在農地違法的)。

大家對於台灣人口老化、少子化,人口逐漸減少顯得漫不經心,剩下的只是茶餘飯後的感慨。

2年多極為粗淺的「種碳」經驗,美國太空總署20多年來,每年的大氣二氧化碳縮時攝影,提供了最佳的氣候暖化證據的視覺效果,除了每年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增加,每年春季因為春耕的犁田,竟增加了10%的大氣二氧化碳,如果全世界農民改變耕犁,減少耕犁強度,或是耕犁後讓剩餘作物殘留保存在土壤上,就能改善很多。至少2023年台灣小農種碳150多公頃田地,減碳13,000噸二氧化碳當量,都可以追溯到這些田都比原先減了少翻耕強度與增加覆蓋,使土壤有機質增加,更重要的是沒有減產。

20多年來NASA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最高量出現在每年春季,因為來自農田翻耕造成的土壤有機質被破壞,變成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因為土壤是地球最大的「碳庫(carbon sink)」,有1兆5千億噸的碳存在土壤中。(圖片來源/擷取自NASA網頁)

我很興奮初步證明了農業土壤固碳,除了是地球暖化的最佳解方,同時解決暖化與糧食危機,而且不用花什麼錢,每個農民都可以做,更重要的則是要讓這些農民得到適當的報酬,讓年輕人回到農耕,讓本土的糧食供應無虞,才能面對下一次大災難。

我們必須系統性的變革來改變全球氣候系統性的危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土壤),期待更多小農加入「小農種碳」,企業購買並支持種碳的小農產品,同時也可獲得量化可稽核證明的ESG/SDG績效,成為企業永續、全球永續的推手。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