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的最新分析報告顯示,經濟鴻溝仍然是影響美國投票走向的重要因素。
傳統上,美國有紅州、藍州的區分,紅州是共和黨具有優勢的州,藍州則代表民主黨勢力擁有優勢。
根據報告,雖然共和黨近年逐步擴大在小城鎮及農村地區的影響力,但這些地區在經濟上仍處於劣勢地位,尤其是相較於擁有較高經濟產出的都市地區。
布魯金斯的數據顯示,川普在2024年競選中取得勝選的2523個縣市,占全美縣市總數的87%,但這87%的縣市僅占全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
相對地,副總統賀錦麗雖僅在376個縣市中勝選,但這些縣市的GDP占比高達60%。顯然,在地理範圍上廣泛分布的紅色縣區,主要以小城鎮及農村為主,而大都市地區仍然維持著藍色的優勢。
經濟差距的發展趨勢
布魯金斯進一步指出,美國內部的經濟鴻溝持續在擴大。自2016年川普首次勝選以來,紅色縣市的經濟產出占比持續下降,而藍色縣市的GDP占比則不斷提升。
2020年大選時,川普所獲勝的2564個縣市僅貢獻全國GDP的29%,而拜登在520個大都市中勝選,則是占全國GDP比重高達71%。
2024年大選則帶來了一些新的發展。儘管紅州的對於GDP的貢獻依然較低,但川普成功將包括亞利桑那州的馬里科帕縣、加州的奧蘭治縣和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戴德縣等經濟大縣轉為共和黨支持,擴大了其經濟基礎。
這些新加入的紅色縣市位於經濟活躍的都市區域,顯示共和黨的影響力正在向部分高產出地區擴展。
經濟與文化的雙重分歧
報告強調,紅藍之間的經濟分裂加劇了美國內部的文化對立。藍色美國主要依賴於科技、研發及服務出口,而紅色美國則以農村和小城鎮為經濟基礎,繁榮程度較低。這種經濟上的不均衡,進一步激化了各方在政策優先事項上的對立,並可能導致未來在促進經濟包容性增長方面的更多摩擦。
布魯金斯研究院總結指出,美國的經濟分裂局勢已進入新階段,隨著都市與農村的分歧日益加深,各地領導人將需更加努力合作,以確保彼此福祉和經濟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