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健保署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設立醫院個別總額,要求醫學中心的門診占比必須低於55%,全國試辦陸續於今年第1、2季上路,若門診成長率超標,給付就會被打折。
健保署表示,盼新制能藉由固定各醫院額度,促進醫院自我管理,避免重複或不必要檢查,達到門診減量效果,也盼落實分級醫療以改善健保點值。
不過門診將減少,民眾也擔心掛號變難,或出現「醫療人球」的問題,甚至擔憂年底恐怕看不到病。
前健保局總經理、陽明交大教授張鴻仁也表示,「健保署要求醫學中心門診佔比不得超過55%,可是住院和急重症都在虧錢,只有門診賺錢,所以這個要求是要醫學中心虧錢?不知道這個『命令』的邏輯是什麼?」不過他也感嘆道,「饒了健保署吧,石署長難為無米之炊,健保會/行政院不給他錢,他怎麼有辦法達成立法院決議的0.95元?」
對於「個別醫院總額」,醫界專家怎麼看?
個別醫院總額恐讓掛號更難、手術更慢...醫療人球隱憂浮現?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北區是第二季開始,全國其他地區都是第一季就開始了。「張鴻仁教授講的那個邏輯就是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心態跟我之前提過的邏輯也是一致的,我常講任何的支付制度絕對有它的優點、也會有它伴隨可能帶來的缺點,但是任何制度成功的一個大前提,我認為以台灣目前來講,從大總額要改到小總額,前提就是醫療健保總額的成長率必須是足夠的。」
洪子仁強調,只要健保的總額成長率是足夠的、健保總預算是足夠的情況之下,再去實施不管大總額或小總額,就比較能把它的優點突顯出來,並把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跟對民眾的就醫權益影響降到最低。
「這也是為什麼健保署會選在今年要試辦全國小總額計畫的原因,因為石崇良認為今年健保總額成長率5.5%加上公務預算的挹注,總共金額超過700億,700億挹注進來以後,他認為這是實施小總額制度的好時間點,希望發揮小總額制度的優點,就是各醫院自己管控自己的醫療服務量,把醫療服務量管控好,就可以把每一點得到0.95、得到保障,這個是他的優點。」
洪子仁分析,因為醫界近來不斷訴求健保點值一點0.95元,這也是健保署各方權衡下設定的措施,「除非你做的服務量沒有控制好、超檔了,門診量超檔或服務量超檔,你可能就會被打折,甚至到最後被斷頭,所以小總額的優點,就是各醫院的財務可以獲得一個比較好的控制。」
但是小總額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跟缺點,洪子仁也提到,「第一個就是民眾的掛號難度可能會提高一點;第二個民眾等候非必要手術、非緊急手術的時間可能會延長一點,這兩個是可能會影響民眾權益的地方;第三個是擔心會不會造成所謂的醫療人球,被各醫療機構轉來轉去。」
健保改革能否兼顧公平與效率?專家解析小總額制度的利與弊
在實施小總額制度、確保各醫院的財務韌性是足夠的情況,要如何避免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
洪子仁解釋,就這三個部分來看,第一個掛號變困難這件事,他認為其實台灣醫療的可近性已經很高了,「稍微一點點不是那麼好掛,我覺得都還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第二點手術的時間稍微延長一點,這個基本上如果是非緊急手術,稍微多等一下應該也還可以。」至於第三個避免急重症病人被當醫療人球的情況,衛福部長邱泰源強調會有配套,且目前全台22家醫學中心,9家門診占比超標,區域醫院則落在56-57%,地區醫院60%,差異不大,也就是說不少民眾小病仍跑到大醫院看診。
洪子仁表示,不過醫界確實也會擔心,「尤其是北區實施的時候,很怕中區南區會不會有一些急難重或不能解決的一些特殊疾病個案,都往北區集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過去認為非都市型的區域實施健保小總額有它的利基點,但我們這種都市型的且是高度醫療密集的地方,實施小總額制度,有可能會收到一些從外縣市轉來的病人,也不能拒收,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小總額制度實施以後,有些大型醫院包含台大、榮總跟新光醫院,受的挑戰會高一點,我們超檔的可能性是稍微會比地區型醫院、社區醫院來得高。」
他提到,目前台大、榮總已經開始減少夜間門診、週六門診的時段,「我想這都是因應小總額制度下的一個做法。」
健保署也提出了近20項配套措施,包含像自然產、癌症病人、急重症、加護病房病人等,這些都是在總額除外的項目,「確保你做越多也一定都拿得到錢,當然因為這個制度是第二季要上場,所以我個人認為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或是帶來什麼樣的好結果,都要等到第二季真的落地實施後,才能看出因制度的改變而影響到醫界、醫院、醫師的行為,會怎麼樣改變民眾的行為,都要第二季以後才會看得到。」
洪子仁也提到,有跟健保署強調一定要確保疾難重症這些不敷成本個案的疾病型態,一定要保障其醫療費用給付,避免人球的發生,不過除此之外,他也認為民眾慢慢要有一個新的觀念,「過去的就醫形態是非常方便,那改成小總額後,大家也要有一個心態上的改變,可能會從非常方便變成方便,民眾也要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