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芳說中配「亞亞」不是普通媽媽要她限期出境 言論自由與國家認同的憲法困境

國安議題

近日,移民署針對一名自稱「亞亞」的中國籍配偶劉姓女子做出重大行政處分,認定其透過社群媒體帳號「亞亞在台灣」發布鼓吹「武力統一」台灣的言論,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與強烈不滿。內政部長劉世芳今天加碼表示,大家可以看到從法律戰、輿論戰跟心理戰三箭齊發,「亞亞不是普通的媽媽」。

中配亞亞事件近期引發熱議,事件的起因主要是經知名網紅檢舉後,內政部移民署迅速展開調查,確認劉女行為已嚴重違反台灣相關法規,遂依法廢止其依親居留許可,並限制其5年內不得再次申請入境。據悉,處分書已於本月15日正式送達劉女,並限令其於10日內離境。此案不僅凸顯台灣在處理統戰言論時的法律挑戰,更將言論自由界線與國家認同的憲法困境推上檯面,引發各界激烈爭論。

事件始末:從社群媒體言論到移民署處分

劉姓女子以「亞亞在台灣」為名在社群平台上長期經營帳號,發布與台灣生活相關的內容。然而,近期其貼文內容逐漸轉向政治議題,多次公開鼓吹「武力統一」台灣,言論中提及「祖國統一不容分割」等敏感字眼,引發網友強烈反彈。一名知名網紅率先公開檢舉,指控劉女言論涉嫌違反台灣法規,並質疑其居留資格的正當性。移民署接獲檢舉後,立即展開調查,確認劉女言論已超出言論自由的合法範圍,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的統戰宣傳。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相關規定,移民署最終決定廢止其居留許可,並要求其限期離境。

此案一經曝光,迅速在台灣社會掀起波瀾。支持者認為,移民署此舉展現政府捍衛國家安全的決心;反對者則質疑,劉女言論是否真構成具體威脅,抑或只是單純的政治表態,政府處分是否過於嚴苛?事件背後更深層的問題,則指向台灣現行憲法框架與法律適用上的模糊地帶。

憲法困境:言論自由與「一中」框架的交錯

司法改革關懷互助協會理事長李震華針對此案發表深入分析,指出事件凸顯台灣憲法與法制在處理國家認同與言論自由時的雙重困境。

他表示,現行《中華民國憲法》是1949年自中國大陸帶到台灣的「一個中國」架構憲法,其領土主權範圍不僅涵蓋台灣本島,還包括中國大陸及部分南海島嶼,並設立中央集權的大政府架構,包含五權五院、八部二會等組織。即便經過多次增修條文修憲,憲法仍將中國大陸視為統一前的領土,居住其上的人民亦被定義為「大陸地區人民」。此一定義曾衍生諸多法律爭議,例如高雄法院曾裁定,大陸地區人民來台依親期間發生意外事故,可適用《國家賠償法》獲得賠償。

李震華進一步解釋,基於「一中憲法」框架,主張「統一」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憲法保護。大法官在集會遊行法釋憲中已確認,政治性言論屬於言論自由保障範圍,前總統馬英九提出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亦被視為合憲。因此,若陸配或藝人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只要所指的「中國」是中華民國,而非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理論上符合現行憲法概念。然而,若言論明確指向對岸的「中國」或「祖國」,則超出中華民國憲法範疇,不受其保護,但仍受言論自由基本權利的限制法則規範。

「武統」言論的法律界線:統戰還是自由?

李震華分析,統戰言論可分為「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兩類。大法官已於釋憲中確認,和平統一言論屬合法範圍;然而,鼓吹「武力統一」的言論是否違法,則需進一步檢視其具體內容與影響。

他指出,國際人權公約(如《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明文禁止鼓吹戰爭的言論,因此若武統言論涉及具體軍事威脅,例如在中共軍事演習或圍島期間發表支持武力犯台的言論,則可能超出言論自由保障範圍,構成違法行為。

在法律適用上,李震華認為,應根據言論自由的限制學說進行判斷,例如「煽動說」、「具體危險說」、「明顯且立即危險說」及「利益權衡說」。他曾代表司改協會提出「特定時空下」的處罰原則,若武統言論在特定情境下(如中共軍事行動期間)具備煽動性或立即危險性,政府可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科處行政罰款,甚至廢止居留許可並驅逐出境。然而,他強調,對於尚未取得台灣身分證的陸配,行政處罰應循序漸進,首次違規以罰款為主,再犯才考慮驅逐,以符合比例原則。

對於已取得台灣身分證的陸配,李震華則主張更應「法治化」處理。他指出,自由民主國家不會輕易剝奪國民身份或驅逐出境,已入籍的陸配若違法,應優先適用行政罰款或刑事追訴,而非直接撤銷身分證或強制離境。現行《國籍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無明確規定可將已入籍者驅逐,此舉若貿然施行,可能違反憲法保障的法治原則。

「一中憲法」的根本挑戰:國家定位與國際現實

李震華進一步剖析,「一中憲法」不僅在內政上造成法律適用困境,也在國際層面限制台灣的發展。他舉例,國際奧委會雖無條文禁止運動員因國籍喪失參賽權,甚至允許難民奧運代表隊及獨立參賽者參賽,但台灣至今仍被迫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國際賽事,而非「台灣隊」。此現象源於中共利用「一個中國」政策,結合台灣憲法框架,對台灣進行政治打壓。他警告,若台灣民眾未能正視「一中憲法」的根本問題,中國將持續透過國際社會的「一中政策」壓縮台灣生存空間。

為解決此困境,李震華呼籲政府推動修憲或制憲,明確國家定位,杜絕中國利用法律灰色地帶滲透的可能。他強調,修憲與國家正名需同步進行,以擺脫「一中框架」衍生的認同混淆與法律爭議,進而強化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獨立地位。

社會反響與未來展望

此次「亞亞事件」正值中共機艦擾台頻率升高的敏感時期,台灣社會對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的關注度顯著提升。不少民眾支持移民署的處分,認為此舉有助遏止統戰滲透;但也有聲音擔憂,過度限制言論可能損害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價值。李震華建議,政府應儘速釐清統戰言論的法律界線,修補相關法規漏洞,並在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間尋求平衡。

他最後指出,台灣作為自由民主陣營的一員,言論自由是區別於對岸的重要指標,除非涉及具體且立即的威脅,不應輕易限制民眾表達意見。為避免「一中憲法」持續引發社會爭議,朝野應盡早凝聚修憲共識,或透過公投解決二戰後遺留的國家正常化課題。只有明確國家定位,台灣才能在中國日益強化的統戰攻勢下,捍衛自身安全與民主價值。

「亞亞在台灣」事件不僅是一場單純的行政處分爭議,更揭示了台灣在憲法框架、國家認同與言論自由間的複雜博弈。隨著兩岸關係緊張加劇,台灣如何在法律與現實間找到立足點,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移民署的決定或許只是開端,而真正的解決之道,仍在於全體台灣人的共識與行動。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