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群人用10年歲月換得「福衛五號」在宇宙「看見台灣」

科技趨勢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今日(25日)早上9點35分經過台灣,在繞行地球四圈後首度通過台灣上空。這一次,我們在宇宙「看見台灣」。福衛五號在25日凌晨2點50分許在美國的加州范登堡基地升空,終年大霧籠罩的加州范登堡基地也湊巧地在今天為福衛五號放晴。當福衛五號成功脫離發射載具SpaceX獵鷹九號時,深夜的國家太空中心人員無不歡欣鼓舞。

但真正的考驗在升空後,等待總是讓人煎熬的。在升空約80分鐘後,福衛五號與挪威地面站進行第一次連線,必須正確接收訊號,此次發射任務才算成功。在約凌晨4點13分時,控制室還遲遲沒有收到訊號,3分鐘過去,訊號線突起,福衛五號成功升空。接下來的5年,福衛五號將搭載著台灣人民的期待,靜靜地在空中守護台灣。

福衛五號今天凌晨搭載著國人的期待,乘著獵鷹九號升空。(圖片來源/翻攝自SpaceX直播)

不是第一顆,卻是靠自己的第一步

福衛五號預計壽命約5年,但其背後所承載的是一群人10年來的奮鬥時光。福衛五號有著非比從前的意義,它雖然不是台灣的第一顆衛星,但它是第一顆從頭到尾自己研製的衛星,接替了已服役12年的前輩福衛二號,繼續負責國土遙測、防災救災、資源探勘等工作。

原先國家太空中心2006年時希望自製兩顆衛星酬載,一顆與外國產業界合作,另一顆則自己研發,但在招標時無人願承包,而太空望遠鏡頭打算向加拿大購買也受阻,直到2008年已「無路可退」,才決定兩顆衛星酬載都自己來。

夜半的新竹,只有國家太空中心仍燈火通明

福衛五號雖然有已經功成身退的大前輩福衛二號的先例在前,但許多年輕太空中心人員根本「只看過沒碰過」福衛二號,因此只能依著說明書慢慢摸索。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說,畢竟這是預算近30億的大計畫,不想讓國人失望,因此一定要做下去,即使步伐慢了點也好。

不過要升上太空的衛星工程肯定複雜,不同於一般在地面使用的相機、攝影機等等,為了要維持精密的光學成像品質,光學遙測酬載必須能承載載具火箭發射時劇烈的震動及太空中極端的溫度環境。

張桂祥也提到,光鏡子和衛星結構的連結,研發團隊就耗費了近半年時間,且由於位在新竹的國家太空中心臨近高速公路,即使是車輛往來的一點震動,都會影響到光學測試。因此工程師時常在下班後,過了幾小時又主動在半夜回到廠房進行測量。在夜深人靜的新竹,只有國家太空中心始終燈火通明,一群人努力地想用自己的手,讓自製的衛星在宇宙中運行。

突破重圍後,卻在發射被迫止步

經過6年多的時間,克服了層層困難後,福衛五號終於研發完成,原定2005年就可以發射,但預計要搭載福衛五號、由特斯拉執行長所創辦SpaceX開發的獵鷹九號火箭卻發生爆炸意外,發射計畫也因此被遞延。而在去年(2016年)8月,獵鷹九號再傳爆炸,使得發射計畫遞延至今日。

此次用來發射福衛五號的獵鷹九號,機身上也印著「臺灣」的字樣。(圖片來源/翻攝自SpaceX直播)

不過今日看來,過去所遭逢的那些困難似乎成了福衛五號發射的最佳催化劑,由於無人願承標,福衛五號成為台灣自製的最佳指標,用台灣人自己的本事讓它成功升空,在高達720公里的太空中,與大地之光太陽同步軌道,傳回台灣的樣貌。

福衛五號不是一個人,它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

自1990年起,行政院指示太空科技發展方向,預計以15年的時間,計畫了150億的經費,要發展通信及資源衛星接收站技術,是為「第一期太空計畫」,隔年便成立太空計畫室籌備處,也就是國家研究院太空中心的前身。

福衛五號的前輩們,人造衛星一到三號也各自身肩負不同任務。(資料來源/太空中心)

不到10年的時間,太空中心在1999年發射了科學實驗用的福衛一號,使台灣終於從衛星接收國成為衛星發射國;2004年發射遙測用的福衛二號;2006年則發射了氣象監測用的福衛三號,是台灣的第一顆氣象衛星。這每一顆衛星對台灣來說都象徵著各自的意義,每一步都走的艱辛但壯麗。

而與福衛五號有著相同功用、身為福衛五號前輩的福衛二號也有它非凡的意義。福衛二號一天經過同一地區2次,雖無法涵蓋地表所有範圍軌道,但福衛二號是當時唯一能拍攝南北極畫面並能每日取像的衛星。福衛二號不間斷的守候,還曾經替台灣打贏一場國際官司。2006年一艘外籍輪船在蘇澳港船艙破裂,漏油上百噸,被福衛二號清楚捕捉畫面,幫助台灣第一次成功求償海域污染。

福衛五號的成功後,福衛七號明年登場

而福衛五號成功升空後,使台灣太空衛星邁入新紀元,而第二期的太空計畫也即將在2018年結束。在2019年第三期的太空計畫即將展開,目前正由國家實驗研究院與科技部進行審核中,包括遙測、微波照相、光學、通信與氣象應用等項目。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福衛七號也將延續福衛三號的技術,在明年下半年升空。

此外,余憲政也提到列於太空計畫之一的微衛星計畫也已納入蔡政府強力推動的5+2產業創新政策中,繼續發展衛星研發技術。太空對於人類而言總是神祕而充滿吸引力的,我國的太空技術發展能否再向前邁進?全國人民都在期待中。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