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自民黨幹事長甘利明:台日在半導體分工可以幫助世界轉型

半導體

日本自民黨幹事長、前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Akira Amari)28日參加印太戰略智庫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的研討會上發表演講,他主軸是探討台灣與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機遇,共同迎接數位轉型的世界。

甘利明是日本半導體界的重要人物,他不但推動日本版晶片法,也推動台積電在熊本設廠。矢板明夫指出,日本政界有3A稱號,即前首相安倍晉三、前首相麻生太郎,第三A就是甘利明。在日本第二大電信KDDI創辦人千本倖生形容,日本半導體界要不是有甘利明十幾年來持續推動,今天的情況會更糟。

全球正在數位轉型,半導體將影響各行各業

「每次我到熊本,當地民眾最常詢問的問題是台積電第三座工廠何時動工?」甘利明說,「台積電方面的回應是找不到客戶。」他接著說,過去爾必達(Elpida)在北日本建廠,也是沒有客戶,為什麼呢?

這時,他才提到重點,甘利明指出,整個世界正在數位轉型(DX,Digital Transformation),社會從類比時代轉入數位時代,所有事物都依賴數據運轉,並以此作為決策基礎,背後的關鍵就是半導體。他強調,以前只有家電業、資訊業被半導體影響,未來無論是醫療還是產業,各領域的運作都仰賴半導體技術的支持。

甘利明表示,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英特爾(Intel)和三星(Samsung)等公司難以追趕。他強調,為了支撐數位轉型的世界,至少需要兩家像台積電這樣的高端晶圓代工廠。因此,日本成立了爾必達公司,希望能與台積電共同支撐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維護自由民主社會的基礎。

川普的美國製造政策,減損半導體的價值鏈

然而,在進入數位轉型社會前,全世界半導體供應鏈正在面臨挑戰。甘利明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製造政策,降低了半導體供應鏈價值。

他指的是美國的工程人無法達到台灣工程師的水準。甘利明指出,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已開始生產,且良率據說比台灣本土工廠還高。這是因為台積電派遣了1300名工程師前往該地,確保生產品質。

然而,他也提到,若美國要求生產線完全由美國人操作,可能會面臨運作困難,如果美國人當作業員,可能他們一上班就開始看手錶,「5點鐘下班時間到了,就說我要走了,再見。」

台積電美國廠良率優異,靠1300名台灣人

甘利明說,如果是汽車廠,美國人這種態度還可以,但在高端的半導體產業,這種態度可能無法讓一個半導體廠運作,「我到台積電廠內學習過,看到他們廠內作業,我非常震驚,我們日本人真的有辦法追上台積電這種作業態度嗎?」

「川普希望把供應鏈設在美國國內就好,所有東西都在美國當地製造,但世界貿易的成長,是因為有最好的品質、最便宜的價格。」甘利明說,「這將對美國人購物造成很大的損失,喪失買到品質好又最便宜產品的機會。」

他解釋說,先進半導體其實是靠數百家公司、經過幾千個製程才做得出來,要單靠美國完成是天方夜譚,世界上最擅長做晶片開發是美國,但半導體設備80%來自美國、日本、荷蘭,而材料55%來自於日本,90%靠台灣的公司製造,必須要有全世界一流的公司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半導體產業最大的問題,是怎麼讓川普了解這個事實。」

台日在半導體分工,可以一起協助世界轉型

甘利明提出了台灣、日本在半導體產業合作的三大理由:第一,晶片製造趨於複雜,以前由前端製造創造晶片價值,現在由於晶片走向立體化,反而變成由後段封測來增值晶片的價值,日本又非常擅長先進封測技術。

第二,過去企業由下單的公司來影響這個市場,現在因為OpenAI的ChatGPT,谷歌的Gemini、馬斯克的X.ai以及臉書等大公司也紛紛投入AI戰場,變成接單的公司來影響這個市場,全世界只有台積電有能力製造,但全世界不可能把所有先進晶片仰賴一家公司,因此希望日本的爾必達技術上能追上台積電或者貼近台積電,成為第二家提供晶片的公司。

第三,甘利明指出,中國的企圖是讓DeepSeek成為全世界的基礎建設,當大家都在用DeepSeek的時候,你問很多問題,研究人員的智慧就會丟進去,然後DeepSeek就能預測你們這些公司想要做什麼,也就是說,你的智慧財產都匯入DeepSeek這家公司去,當有一天,DeepSeek變成全球基礎建設的時候,你一個公司所有的決策、智慧財產都會被中國控制。台灣和日本在半導體上的合作,就能創造一個沒有風險的AI世界。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