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美東時間4月9日下午突然宣布,將原本即將對多國實施的「對等關稅」暫緩90天,並將關稅稅率降至10%,這一決定與他過去幾天強硬的貿易保護主義立場形成鮮明對比。然而,對中國的關稅卻逆勢上調至125%,顯示出川普在貿易政策上的選擇性策略。
這一戲劇性的政策轉向不僅震驚全球市場,也引發各界對其背後動機的激烈猜測。究竟是什麼促使川普做出如此重大的調整?從美國公債市場的動盪、股市的劇烈反彈,到內閣高層的壓力與國際談判的考量,可能都是川普最後大逆轉的關鍵所在。
關稅政策急轉彎:從強硬到妥協
川普在4月9日白宮記者會上宣布,他決定暫緩對75國實施的對等關稅,並將稅率從原先的高額設定降至10%,有效期為90天,但是中國除外。這一決定是在當天早上與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會談後敲定的。川普表示,這份聲明「出自內心」,並強調其目的是「讓這個決定對全世界、對美國都是一件好事」。他特別提到,不希望「傷害那些不該被傷害的國家」,並透露已有超過75個國家主動聯繫美國,希望展開談判,而非採取報復行動。
然而,這一轉變與川普過去長期以來對關稅的強硬態度大相逕庭。過去,他多次強調關稅是保護美國經濟的「利器」,並承諾對貿易夥伴採取更嚴厲的措施。此次突然放軟姿態,讓外界質疑其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層的壓力。當CNN記者追問是否因股市動盪而改變政策時,川普並未正面回應,僅表示自己「一直在思考這件事」,並稱最終決定是在與內閣成員討論後迅速達成的。
公債市場警訊:財政部的憂慮
據CNN引述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國公債市場近期的動盪是促使川普改變立場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國公債長期被視為全球經濟危機時的「避風港」,但近期卻出現加速拋售的現象,尤其是10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引發市場與政府高層的高度關注。殖利率上升意味著借貸成本增加,這不僅影響美國消費者的房貸與企業融資,還可能進一步拖累經濟復甦。
財政部長貝森特在川普宣布決定前曾與其會面,並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債市拋售潮的擔憂。據悉,白宮經濟官員此前已向川普提交報告,警告美債拋售加劇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分析人士指出,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引發了部分國家對美國長期經濟同盟關係的質疑,這種不確定性正逐步反映在投資者對美債信心的動搖上。川普在記者會上坦言,他有關注債券市場的動態,並形容這個市場「非常棘手」。
財政部的警訊顯然在川普的決策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專家認為,若關稅政策繼續推進,可能加劇市場恐慌,進一步推高殖利率,對美國經濟造成更大壓力。這種背景下,川普選擇暫緩關稅,或許是試圖穩定金融市場,避免更嚴重的經濟衝擊。
股市狂飆與企業豁免:安撫內部壓力
川普宣布暫緩關稅後,美國股市迅速做出反應。4月9日,美股三大指數全面飆升,道瓊工業指數狂漲2,962.86點,收於40,608.45點,漲幅達7.87%;標普500指數上漲9.52%,那斯達克指數暴漲12.16%,費城半導體指數更是飆升18.73%。這一劇烈反彈顯示市場對川普政策轉向的樂觀情緒。
與此同時,川普也試圖安撫國內企業的擔憂。根據福斯新聞報導,川普說他願意對因關稅政策遭受重大衝擊的美國企業提供豁免。他說:「有些企業受到的影響確實比較大,我們會研究並做出相應調整。」當被問及如何篩選豁免對象時,川普笑稱「憑直覺」,並補充說,這種決定無法完全依賴數據,而是需要「一點彈性」。他還以比喻強調靈活性的重要性:「有時你得從牆下走過,繞過牆,或者翻過牆。」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白宮已初步擬定豁免名單,涵蓋約644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其中包括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1850億美元貨品。雖然這兩個國家仍需面對其他類型的關稅限制,但這一舉措顯示川普試圖在強硬與妥協之間尋找平衡,以減輕國內企業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在宣布政策調整前曾在社群媒體發文,提醒股民「現在是買進的好時機」,並附上其公司股票代碼「DJT」。消息公布後,川普媒體科技集團(Truth Social母公司)的股價單日暴漲20%,扭轉了4月初以來13%的累計跌幅。這一巧合也讓外界猜測,川普的決策是否也受到個人商業利益的影響。
對中關稅拉高125%,川普硬中帶軟:習是我朋友
儘管對多數國家採取了和緩態度,川普對中國的立場卻更加強硬。他宣布將對中國的關稅從104%提高至125%,並即刻生效。這一決定是在中國當天稍早宣布對美國加徵84%報復性關稅後做出的回應。川普在社群媒體發文稱:「基於中國對世界市場缺乏尊重,我特此將美國對中國徵收的關稅提高至125%。」他同時表示,希望中國能意識到「剝削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日子已經不可持續」。
然而,川普在記者會上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態度卻顯得矛盾。他表示願意與習近平會面,並稱「他是我的朋友,我喜歡他,我尊重他」。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透露,川普希望與習近平直接對話,而非通過下屬官員進行談判。盧特尼克說:「這是一通來自兩大國領導人之間的電話,他們能夠一起協商解決。」川普則預測,習近平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候主動聯繫他。
這種「硬中帶軟」的策略顯示,川普試圖在對華政策上保持強硬姿態,同時為談判留下餘地。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川普試圖通過施壓迫使中國回到談判桌,避免全面貿易戰的進一步升級。
關稅政策急轉彎,再度顯示川普的不可測
川普的政策轉向顯然不是單一因素驅動,而是多重壓力和考量的結果。首先,美國公債市場的動盪和財政部的警告迫使他不得不重新評估關稅政策的後果。其次,國內企業的困境和股市的反彈需求促使他採取更靈活的態度。此外,國際社會的積極回應——75國主動尋求談判而非報復——也為川普提供了轉圜空間。
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暫緩關稅是「一貫戰略」的一部分,並讚揚川普「非常有勇氣堅持到現在」。他透露,自己於4月7日前往海湖莊園與川普會面,討論關稅問題,並鼓勵其集中精力與多國達成新協議。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則強調,川普的決定是「發自內心的共識」,顯示內閣高層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USTR)卻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他直到政策宣布後才得知詳情,顯示這一決策可能更多出自川普個人的臨時決定,而非政府內部的全面協調。
川普此次關稅政策的急轉彎,展現了他一貫的「不可預測」風格。從公債市場的警訊到股市的狂飆,從企業豁免到對中強硬,他試圖在多重壓力下尋找平衡。然而,這一轉向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90天後的政策走向如何?與中國的談判能否取得突破?這些問題仍懸而未決。
正如川普自己所說:「一切都還沒有結束。」在這場貿易博弈中,他的靈活性或許是當前局勢的解藥,但也可能為未來的經濟格局埋下更多變數。無論如何,2025年4月9日的這一決定,無疑將成為川普執政生涯中又一個備受爭議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