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於4月7日在華盛頓特區舉辦「評估『解放日』關稅的影響」記者會,針對川普政府推出的「解放日」關稅政策展開深入剖析。
CSIS資深貿易顧問威廉·賴因施(William Reinsch)指出,儘管川普總統不排除下調關稅稅率可能性,但被美國鎖定的國家最終恐難逃接受現實的命運。他將這些國家的反應比喻為「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與接受,並特別提到中國大陸可能長期停留於「憤怒」階段。
「解放日」關稅掀貿易戰序幕:美國槓桿與報復風險並存
記者會由CSIS主持人塞繆爾·塞斯塔里(Samuel Cestari)開場,他介紹了本次討論的重點:川普政府「解放日」關稅的動機、目標、假設及其潛在影響,特別是對美國技術領導地位的衝擊。首位發言的CSIS經濟安全與技術部門主任納文·吉里尚卡爾(Navin Girishankar)直言,「解放日」已成過去,美國已進入一場多線貿易戰的早期階段。
他指出,川普政府將關稅視為實現多重目標的首選工具,包括推動美國製造業復興、增加關稅收入以支付減稅與減少赤字,以及實現非經濟目標(如阻斷芬太尼流入)和貿易平衡。
然而,吉里尚卡爾批評政府在目標與理論依據上缺乏一致性,尤其未闡明關稅如何影響美國在人工智慧(AI)、量子晶片、清潔技術與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的競爭力。他質疑,政府宣稱的「短期痛苦換長期利益」若無明確終局,恐讓民眾懷疑這只是「短期痛苦換長期痛苦」。他進一步指出,關稅實施混亂,互助關稅計算公式令人費解,規模超乎預期,動搖了政府在國內外商界與盟友間的公信力。
吉里尚卡爾強調,川普政府高估了美國的槓桿作用。對小國如越南,美國或能迫其接受零關稅,但對大國如中國,槓桿相對有限,因其與全球經濟的整合程度與貿易選擇性更強。更令人擔憂的是,加拿大、中國已宣布報復措施,歐盟也表明將採取對策,顯示多邊貿易戰已拉開序幕。這不僅攪亂金融市場,也對美國長期經濟安全構成挑戰。
關稅的經濟代價:低收入者首當其衝
CSIS經濟計畫主任菲利普·盧克(Philip Luck)從澳洲連線參與,他分析關稅政策的經濟影響。他指出,增加收入是川普政府的主要目標,預估每年可帶來約5000億美元稅收,規模堪稱美國現代史上最大增稅。然而,他警告,關稅是扭曲性且累退的稅收,低收入美國人將首當其衝。若貿易夥伴報復,經濟損害難以避免。2018年貿易戰中,90%的關稅收入用於補貼農民,此次農民救助需求已浮現,若不補貼,經濟痛苦仍將存在。
盧克批評互助關稅公式過於簡單,假設雙邊貿易應平衡,缺乏經濟理論支持。他解釋,貿易赤字是宏觀現象,受財政赤字與美元需求影響,無法單靠貿易政策解決。他駁斥製造業衰退的說法,強調美國仍是全球第二大製造國,2018年產出達歷史高峰,至今穩定。關稅若強行推動傳統製造業回流,將耗費大量資源,損害美國在高技術服務與科技領域的優勢,對消費者成本高昂。
在技術競爭層面,盧克與吉里尚卡爾一致認為,關稅打亂全球價值鏈,增加先進技術投入成本,可能削弱美國在AI與晶片領域的領先地位。他們警告,若美國執意孤立,將難以在技術戰中勝出。
國際反應分化:悲傷五階段與報復博弈
資深顧問威廉·賴因施聚焦關稅的後續發展與國際反應。他預測,川普將針對半導體、藥品、銅與木材加徵25%關稅,依據《232條款》與《301條款》,與現有關稅疊加,進一步加重進口商負擔。他將受影響國家的反應比喻為「悲傷五階段」,小國如越南可能快速接受並談判,中國則因地緣對抗長期處於憤怒階段,已以34%關稅報復。他預測,美中將重演2018年談判戲碼,川普與習近平通話後達成小規模協議,雙方誇大勝利,但核心問題難解。
賴因施指出,已有50國表達談判意願,川普作為「交易高手」願意對話,但立場強硬。加拿大針對汽車報復,歐盟也計畫對策,顯示報復與談判並存。他建議企業等待談判結果,尋求關稅套利機會,如將供應鏈從高關稅國(越南46%)轉至較低關稅國(印度26%),但成本與效率損失不可避免。
歐盟與盟友的策略困境
針對路透社提問「歐盟如何應對」,盧克建議採不對稱報復,針對美國政治敏感商品(如農業)施壓,同時啟用反脅迫工具爭取槓桿。他坦言,報復對歐盟不利,但不反擊難以談判。賴因施補充,歐盟對中國的警惕不減,產能過剩與俄羅斯支持已惡化關係,關稅戰不會推動歐盟靠攏中國,反而促使其尋求多元市場。
對於新加坡等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賴因施認為其10%基準關稅具優勢,可利用套利機會,並建議向美國主張FTA零關稅待遇,雖成功機會不大,仍值得一試。
市場動盪與衰退風險
《財富雜誌》問及經濟衰退可能性,盧克表示,關稅規模可能引發輕度衰退,亞特蘭大聯儲預測第一季GDP負增長,不確定性加劇企業決策難度。吉里尚卡爾補充,股市下跌13-14%、債券收益率下降,聯準會面臨滯脹壓力,難以平衡成長與通脹。他警告,風險溢價擴大將持續影響市場。
中美貿易戰再啟:報復與談判並行
針對中國的34%報復關稅,賴因施比喻為兩個巨人的「相撲比賽」,認為川普不應意外。他預測雙方將達成小協議,但技術管制等核心爭議難解。盧克指出,中國經濟雖有弱點,但自2018年後韌性增強,其出口管制可不對稱施壓,顯示策略已變。吉里尚卡爾補充,二月IEEPA關稅時中國已展現多樣報復,未來談判需考慮盟友動態。
台灣的警鐘與全球博弈
CSIS專家一致認為,「解放日」關稅開啟不可預測的貿易戰,對美國經濟與技術領導地位構成雙重威脅。中國的憤怒、盟友的疏遠與市場的動盪,顯示這場博弈遠未結束,台灣與全球經濟的未來走向仍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