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坦克》川普對等關税對能源產業的影響

能源議題

美國川普政府有可能執行的對等關税(reciprocal tariff)對美國和國際能源市場都將造成深遠影響。川普關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其他國家降低對美國產品的進口關稅進而縮小美國的貿易逆差、為美國政府增加收入以達到降低政府赤字並可以減税、把一些產品的生產線移到美國以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這些關税措施包含能源和相關產業的進口。但是國際市場已高度自由化,很多產品都已是跨國生產,進口稅很難一刀兩斷,在沒有周延評估下冒然實施,恐怕很難達到效果又讓跨國貿易變得更加複雜。

關稅戰將增加美國電網擴建成本

對美國國內能源市場而言,提高關税將增加能源公司開發新案場的成本,尤其是潔淨能源方面。例如提高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的關稅將增加再生能源佈建成本,延遲再生能源的發展進度。

另外美國電動車市場也會受到關税影響。很多美國汽車公司正想增加電動車的產量,如果關鍵零組件如鋰鐵電池的成本因關税增加,不止電動車市場的成長受到限制,美國現在因再生能源發展而積極佈建的電網級儲能系統也會受到影響,尤其是這些電池大部分來自中國。相對的電動車公司特斯拉(Tesla)因大部分的零組件都在美國生產,受關税的影響則比較小。除了電池之外,很多電力系統的零組件也來自中國,關稅戰將增加美國電網擴建成本,造成電力公司不得不漲電價把成本轉移到消費者。

增加關税延緩能源轉型計畫

國際能源市場也會受美國對等關税的影響。有些國家不滿美國提高關稅而提出反制措施,因而對美國進口的能源提高關稅。如中國已將從美國進口的天然氣(LNG)關税從15%提高到49%,甚至轉向其他國家購買天然氣。中國已經超過60天沒有向美國進口天然氣了,有中國分析師認為到2025年底,中國應該都不會向美國購買天然氣。

然而對很多亞洲國家來説,向美國購買天然氣是平衡和美國貿易順差的最簡單方法。包括日本、南韓、台灣、印尼、越南...等亞洲國家都已經承諾向美國購買更多的天然氣。阿拉斯加有一個一直無法完成的440億美元天然氣輸出計劃,日本、南韓、台灣都已向美國表達有意投資。對台灣而言,進口天然氣並達到一定的安全存量,一直是使用天然氣發電的隱憂,如果能藉這個機會解決天然氣發電的部分問題也是好事。

另外,在關税戰還沒發生前,美國已經開始對中國進口的相關能源產品加税、設限,台灣的能源產業在外銷上因價格無法與中國競爭,一直處於劣勢。美國對中國提高關税,對想外銷美國的台灣能源產業是一個機會。

關稅戰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破壞了能源產業零組件的國際供應鏈。很多國家能源轉型需要的原料、零組件仰賴進口,增加關税不但增加能源轉型的成本,也延緩這些能源轉型計劃。另外,關税對整個能源市場造成不確定性,能源公司對於需要長期計劃與投資的能源轉型計劃也會因不確定的關稅而裹足不前。

台灣應就幾種可能版本及早因應準備

川普總統於今年4月2日宣佈的關稅政策如果確實執行的話,將破壞產品的供應鏈進而增加產品生產的時間與成本,能源產業亦不例外。只是川普「解放日」(Liberation Day)關税宣布後,股票狂跌、美債被拋售、美元下跌,提高關稅要達到的效益還沒達到,已先蒙其害。尤其是美債被拋售對川普政府不但提出警訊也造成很大的壓力。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之前是擔任沖基金經理(hedge fund manager),在財經方面有其敏感度,在其建議下川普總統於4月9日宣佈對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原本要實施的對等關税暫緩90天,而預訂的10%關稅則立即實施。

如果未來90天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税談判順利、美國達到對等關稅要達到的目的,10%的關稅有可能是美國最後的底線。而美中的關稅戰雖然目前充滿火藥味,但僵持對中國沒有好處,繼續戰下去美國也會受傷,如何達到平衡點見好就收,考驗兩國的智慧!而台灣則應該就幾種可能的版本,即早準備因應措施!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