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對台課徵32%高關稅,使台灣出口產業首當其衝;雖然目前已暫緩實施90天,但中南部傳統產業已傳出遭美方砍單的風聲,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直言,即使僅課徵10%關稅,對台灣企業基本面影響仍不可小覷,同時,傳產近期也早陷於日圓貶值、中國傾銷與供應鏈重組三重壓力,此次高關稅加下去,部分無國際佈局能力的中小企業恐將撐不下去。
因此他呼籲,政府應針對傳統產業,盡速啟動「第二次產業升級」方案,並設立跨部會應變小組,從稅務、轉型輔導到資金調度全盤因應,避免產業斷鏈與失業風暴同步擴大。
同時,王健全警告,貿易科技戰後,川普接下來將發動「金融戰」,藉由要求日圓、韓元與台幣等亞洲貨幣升值「正常化」,以改善美國貿易逆差,日本已被美方施壓,台灣未來恐無可迴避。
產業部分空洞化難避免,政府須替傳統產業「二次產業升級」
台灣民眾黨主辦的「關稅新局下台灣產業的因應與選擇」論壇,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台灣經濟研究社社長孫智麗、民眾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洪毓祥與會參與討論。
受川普關稅政策影響,王健全直言,就算最後只有課徵10%,台灣企業基本面勢必受到影響,尤其半導體等高價值科技產業鏈將逐步移美,整體產業鏈外移,部分產業些微空洞化將很難避免。
傳統產業尤其處於海嘯第一排。王健全認為,傳產大型企業尚可因應,往墨西哥、菲律賓等較低關稅國家移動;但最慘的是國內的中小型傳產,因其並未具備國際佈局能力,同時近年也受到三重壓力,日幣貶值、中國大陸低價傾銷,以及「台灣+1」的供應鏈分散風險壓力,如今又遇到高關稅。
近期已出現中南部傳產遭美方砍單風聲,中小企業絕對撐不下去,但該產業的就業人口數眾多。王健全指出,對於國內傳產,政府應盡快提出「第二次傳產升級方案」,各部會提出個別政策,如租稅優惠、輔導等。
他表示,企業需要數位轉型才能大量客製化,要懂得綠色轉型,以因應歐盟CBAM,「傳統產業需要更多關愛眼神」。此外,王健全也建議,必須於行政院轄下設立跨部會因應小組,免於陷入各部會本位主義思考。
出口受損規模恐7千億台幣起跳,王健全:880億紓困「有點少」
行政院根據產業影響評估,提出「9大面向、 20 項措施、總經費880億元」的協助方案,其中工業700億元、農業180億元。不過,王健全認為,總經費880億元可能不夠、「有點少」。
王健全進一步分析,台灣每年對美出口約1100億美元,若假設因關稅受損2成至3成,受損金額規模高達7千億至1兆新台幣,且並未考慮到投資減少等後續效應,880億元顯然不太夠用。
他建議,超徵稅收挪出一半約2500億元,結合目前880億元才能應急,避免大規模失業。王健全強調,中國經濟救不起來的理由,因為其房地產泡沫缺口過大,資金無法一步到位,日本先前也有類似狀況,因此資金需快速到位、安撫民心,以免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
川普下一步是金融戰?王健全預測下半年:逼迫亞洲貨幣正常化
對於川普的下一步,王健全分析,川普發動貿易戰、科技戰之後,未來勢必有一波金融戰,為了改善貿易收支,一定會逼日幣、韓元、台幣等亞洲貨幣升值、「正常化」,這一波絕對無法避免,可能會下半年發生,藉此改善美國貿易逆差。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被任命為美日貿易談判負責人,外界猜測美國應該會向日本施壓,讓美元貶值與日圓升值,當作美國降低日本對等關稅協議的一部分。王健全認為,台灣未來可能面臨同樣情況。
掛牌美國吸引人才,王健全建議台灣應改變對外投資視野
最後,針對半導體產業,王健全指出,台灣目前對外投資策略偏向防守,處於相對被動的局面。但他認為,半導體產業其實可以考慮採取更具擴張性的投資思維。例如,在積極赴美設廠的同時,也能思考讓企業在美國資本市場掛牌,打造「半導體掛牌族群」,善用美國市場的資金來壯大台灣企業。
他進一步指出,透過在美國掛牌,不僅有助於取得資金,也能提升企業在當地的可見度與信任度,進而吸引美國的軟體人才加入,甚至讓併購美國企業變得更可行、更有條件,「門當戶對」。
王健全強調,台灣需要一種新的視野與格局,雖然這樣的轉變不容易實現,「當然這很難」,但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也是一項值得追求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