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要學生「多元學習」,但整個台灣早已忘了「自己為何要念書」

書摘

作者簡介

蔡淇華


  1966年生,淡江大學英文系、彰師大教研所畢業
  曾任貿易公司專員、廣告公司文案、東海大學兼任講師
  現任臺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

「給我一個不想留在臺灣念大學的理由好嗎?」

「學習動機吧,臺灣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有點弱,我想找學習動機夠強的同儕一起做研究。」眼前的鼎鈞是數奧、物奧雙金得主,高一取得保送臺大的資格,高三又獲得保送法國高等工程學院免費就讀的機會,但他也邀請我當申請哈佛及MIT的推薦人。

鼎鈞其實是個超愛臺灣的高中生;三月學運時看到好友意見相左,會難過落淚。鼎鈞也是個務實上進的小伙子;可以上第一志願的高中,但決定省下通車時間來讀書,選擇離家近的完全中學。他喜歡研究,常常坐在圖書館,安靜思考、計算,相信一切的難題來自於最基本的概念。他總是起步最慢,2014年國際物奧競賽都是因為有選手棄權,他才候補上去。不喜歡背考古題的他,更在一題實驗題中,拿到了世界最高分。

不抄短線學習、不喜歡死背、不迷信名校的鼎鈞, 不太喜歡別人稱他是天才。他覺得自己只是找到興趣,付出比別人更多時間在「建構」自己的知識。而臺灣的老師和高中生把升學當作全部,結果老師拚命「趕課」,沒時間做實驗;學生只想背公式, 快速找到「 標準答案」 。但那答案是別人的, 目標是社會給的,當衝到那個目標,動機便沒了,所以在大一和大二這個研究學問最重要的扎根期,臺灣的大學生常在迷惘中度過。

為什麼失去學習動機?難道有人天生不喜歡學習嗎?

我想起在英國的學生宗軒。宗軒和鼎鈞一樣,都在這所完中待了6年。國中時,他總在沒興趣的課程坐立難安,但他希望被肯定、希望被看見。「老師,我一直忘了跟你講,我要感謝你以前辦的『仲夏藝術季』,」一月回臺灣聚餐時,宗軒和我分享:「那三週,只要想到中午會有一群同學圍繞,看我拉大提琴,就覺得好興奮。」

「謝謝你喔!真希望你早一點跟我講。」我有一點激動,因為那三週,我被罵得很慘,「影響升學」的罵名不斷套在我頭上。

宗軒對自己的興趣超狂熱。高中時迷上拍微電影,每次拍新片,一定會四處找資源。我很幸運,是他討論劇本的對象。雖然他後來考到私立大學,但這一所大學重視實作,讓他大學四年學習動機保持不墜,畢業後成為北藝大研究所導演組的狀元。2014年,得到臺灣微電影的百萬獎金;2015年,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國影劇學院錄取他。入學頭兩天的老師是《魔戒》的編劇與《哈利波特》的導演,而宗軒剛拍完的作業,學校經費一給就是臺幣兩百萬,用的演員是電視臺八點檔的男主角。

世界四千多個申請人中,宗軒成為錄取八人之一,被看重的是他強烈的學習動機,以及他在探索興趣的過程中累積的成品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英國影劇學院知道,要吸取世界級的人才,不能把成績當成唯一考量。

韓國第一志願首爾大學也知道,唯有招收不死讀書的學生,才能維持國家人才庫充盈,因此在2015年招生比例中,有百分之五十一不看韓國大學修學能力試驗(CSAT)成績,主要靠審查資料、面試及口試來尋找潛在人才。而有韓國麻省理工學院之稱的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更只有百分之四看大考成績,因為他們不想失去今日的愛因斯坦或藍光之父中村修二。

愛因斯坦高中時,因為背科不行被退學,結果不能在德國考大學,只能跑到瑞士念一所「重視理解、不重死背」的高中,這位不世出的物理天才方能誕生;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被譽為藍光LED之父的中村修二國中成績並不好,雖然數學不錯,但史地這些需要背誦的科目就完全不行。

所以中村修二和愛因斯坦如果考臺灣的學測,一定考不了滿級分,也很可能被視為平庸之輩。但這種對國家最有用的偏才,卻會被韓國科學技術院看見。至於柏克萊的審查政策「全方位考量」(Hol istic Review),一樣不以考試(SAT)成績為主要選才條件,避免選到考試機器或背景相似的學生。

「做中學」是趨勢,但台灣準備好了嗎?

台灣亦了解此點,所以國教院規劃出「12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也就是「107課綱」,冀求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科目以及學習的動機。所以除了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基礎科目被列為「部定必修課程」,有近三分之一的學分為「多元選修」課,共占54到58學分。

然而對於這翻天覆地、想畢其功於一役的教育改革,在高中的現場,大多數的教師是冷漠以對,因為大考還是專注在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這些科目的表現。任何高中只要無法「有效能地」幫助學生考上好大學,馬上會被貼上「辦學不力」的標籤。

就像我為107課綱開設的「文創設計課程」,要學生與商家簽約、做企業診斷、拍微電影、架設網頁、寫文案與品牌故事,覺得學生可以在這個課程中學到一生帶著走的能力,但是─「太耗時了」,學生總是如此回應。

我強力辯護:「杜威博士說,做中學才能內化能力;學習金字塔說,操作是最有效的學習,操作哪能不花時間?」

「但是老師,這些大考都不考,應付大考科目,我們已耗光了所有時間。」真的,我們一起耗光了所有時間。

2015年底, 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主任陳榮順教授邀我至清大分享:「告訴我們,你希望我們怎麼招收學生?」面對這群全臺灣最開放,提出繁星、拾穗與旭日計畫的教授, 我當時說的不多, 只記得陳教授的話: 「在研究世界知名大學招生方式後, 我們發現學習動機、學習熱情是學習表現良好的主要因素……大學選才方式會影響高中教學,大學應該以多元角度選才,方能促進高中教學正常化。希望臺灣領頭羊的大學,不要再把大考成績當成主要指標。」

多元學習讓學生找到遺忘的「學習動機」

但是報紙頭條仍充斥著滿級分人數比, 臺北一所最強調社團與多元發展的公立高中,今年學測獲得滿級分的學生零個,而隔壁人數較少的私立高中卻有六個,被報紙嚴重打臉。老師很氣餒,難道讓學生多元發展,把時間花在與升學不相關的自我探索,錯了嗎?不,這絕對沒錯,這所學校為臺灣教出了許多最有創意的學生,像是五月天5個團員就有4個畢業於該校,他們不僅創造了經濟與產值,更因為他們慷慨捐輸,臺灣男子拔河隊上週才得以有經費出國,為臺灣拿到5面金牌。

如果我們真的想讓被唱衰多年的12年國教真正地淑世利民,如果我們真的想讓107課綱被教師擁抱後造福學生,麻煩別把大考成績當成大學入學的唯一考量。如果有可能,學學首爾或柏克萊,問問學生曾為自己的興趣做了多少的探索,如果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學習動機,相信我,那絕對是國家未來的人才,之後臺灣才能變成人才大國。

教育救國不應是未來式,是現在進行式!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