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科技風向》AI應用浮出水面 趨勢10年不變

產業脈動

2018年到來,科技部選在年終舉辦未來科技展,攜手全國72個學研單位、三大法人科研機構,展出109個前瞻技術,除了人工智慧相關技術,還包括防災新科技、新農業、太空科技、生物科技等等,不同於商業電子展,這次展覽以未來10年科技浪潮為主軸,內容還包括台積電明年將啟動的3奈米半導體關鍵技術發展,吸引相當多學子與產業界人士到場朝聖。

觀察首次舉辦的未來科技展,以及近來市場調查機構所揭露的2018年科技新趨勢,AI除了已是顯學外,更已朝向邊緣運算發展,就連聯發科轉型重點策略也在AI,而包括國際數據資訊(IDC)、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都提到這樣的需求商機,而29日上午AI策略佈局高峰會現場更是擠滿聆聽人潮。

市場研究機構看2018年科技趨勢,AI還是熱點

根據IDC先前發表的2018年ICT市場最新預測,預估2021年全球及台灣GDP將有超過5成貢獻來自數位化,數位科技推升企業數位智慧平台成形下將帶動無人商業型態來臨,而在雲端運算上,原本就地型公有雲也會加速企業採用雲端化技術,IDC台灣區研究總監江芳韻表示,從技術角度,也就是企業過去發展核心系統應用的環境,將逐漸走向更前端的邊緣裝置,包含雲端和AI等,都將開始走到更靠近用戶的Edge端,以帶來更多不同的產業應用。

其中,邊緣運算共識今年首度被IDC列入2018年的重要關鍵技術趨勢之一,主要為因應企業複雜應用環境而出現的新IT架構。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針對2018年科技產業發展調查中也提到,AI導入加速邊緣運算需求與雲端數據分析的方向TrendForce指出,過往雲端運算被用來進行資料運算與後續分析處理,但對於低延遲、即時性的需求逐漸升起,傳統雲端運算架構略顯不足。

TrendForce認為,邊緣運算導入有助於進行資料預處理,降低資料流量與傳輸時間,並將運算能力下移至終端,強化終端對於環境的即時回饋;2018年邊緣運算將開始實質地導入各垂直應用領域中,將資料運用的更有效率與價值。

國研院展區展出HTTP-2混合式探空火箭,福衛7號團隊亦在現場秀出衛星導航等等元件。(攝影/呂俊儀)

陳良基:AI是台灣未來30年國家競爭力非常重要的領域

而從未來科技展中在智慧應用上,這次科研成果也有不少搭上AI應用,如臉部表情辨識系統,過往這樣的新應用最常被消費者使用的就是在照相功能上,不過,展場上,台中教育大學將這項應用導入在個人化互動行銷,透過AI技術與大數據分析,可以辨別消費者情緒、性別、年齡等等提供更即時的客製化廣告;另外,國家衛生研究院也把AI應用在汽車疲勞預警系統,包括以自律神經為特色的機器學習以及深度學習影像分析,可即時監測駕駛人行為。

而除了人工智慧外,包括綠能技術、生技製藥、奈米材料等也是這次展覽的亮點。以綠能技術來看,有可高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成本遠低於現有的鋰電池,更無爆炸疑慮;而生技領域則有光學式非侵入的血流血壓感測器、奈米級高解析度3D掃描等等。

科技部長陳良基出席這場未來科技展時以「小國大戰略」形容台灣未來科研的思維,他說,台灣是小國,必須存有小國大戰略的精神,找夥伴打群架,結交盟主拓展海外市場。

談到AI,他認為,這是台灣未來30年國家競爭力相當重要的一塊領域,預期未來人工智慧在各領域大量應用爆發,應該是4到5年內,若以摩爾定律速度估算,正好就是未來3奈米量產的年份,大約2022年。

陳良基強調,「現在投入是個正確的時機」。科技部正積極推動台灣人工智慧的科研戰略,5 年將投入 160 億元執行 5 大策略,預計可先誕生幾處 AI 創新研究中心,以及在中科、南科設機器人製造基地。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