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尋找公益的本質,同時也在找尋自己。
雙和讀書會助人的方式不特別偉大,但很「乾淨」,他們不接受捐款抵稅、不接受合作團體抽成、不在臉書宣傳,財務透明公開,也不加入既有的龐大慈善組織。讀書會召集人歐政彣說,他學財金,看完慈善組織的財報發現,捐100塊會有60塊被用在組織營運上,實際用在孩童身上的只有40塊,「我不喜歡。」
雙和讀書會做公益,出腦又出力。(照片來源/雙和讀書會提供)
教你賺錢 記得回饋
所以他們寧願一毛錢都不拿,親力親為,一個活動要規畫半年,跟夥伴一起出錢出力,用社區營造的概念,發揮彼此的能力到最大,在實踐自我、學習互助合作的同時,也用最原初的方式行善。
何以自我實踐?以籌備義賣巧克力的活動為例,歐政彣說,讀書會有個女孩自認沒什麼專長,但喜歡聊天,就安排她介紹發起原由;另一個害羞靦腆的男孩害怕開口,就請他引導群眾到攤位。
他說,幾屆辦下來,成員最大的回饋都是心靈上獲得滿足感,這跟純捐錢不一樣,大家有出腦出力,有實際跟人接觸,靦腆的男生因此感到不那麼害怕人群,擅長聊天的女生也因為看見其他團員的專長學到新技能。
乍聽之下,雙和讀書會像是大學的公益社團,但和社團不同的是,他們的經費並非拉贊助、學校補助而來,而是成員自掏腰包。讀書會邁入第四年,一開始的初衷其實是「認真要讀書」,歐政彣在PTT招募讀書小組,每周免費教人投資理財,「原本只是想傳遞理財觀念順便交朋友。」
後來成員們開始投資有餘,他提議大家捐1成出來做公益,他認為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之後,多出來的資源應回饋社會,像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理論,生理滿足後就逐漸往自我實現前去。他希望投資理財的專長,能帶來更良善的效益。
於是,他們開始思考如何維繫團體情感,同時又做公益。近40個成員多是小資上班族,生活很單純,助人的意願也很單純。他們透過新聞報導,找到需要幫助的育幼院,希望助人的方式很直接。從一開始買早餐,到後來帶著育幼院孩童自製義賣巧克力、作畫展售,他們希望自己和孩童都能有「實作」的參與感,更要樂在其中。
帶著孩童一起作畫展售,讓他們有實作的參與感。(照片來源/雙和讀書會提供)
公益的共享經濟
後來義賣巧克力的所得,換得了育幼院需要的洗衣機。桃園睦祥育幼院主任嘉嘉說,活動其實讓孩童印象深刻,他們體驗的是勞動換得具體回饋的感受,且做巧克力這樣的工作「是快樂的!」而近期的作畫體驗,也有藝術團體後街藝術、HennaRemix-瑪樂蒂塔,因認同理念加入這場「遊戲」,提供免費協助。
嘉嘉也欣賞讀書會做公益的方式。她提到,多數善心人士行善時會下指令,或是要求育幼院配合,其實造成他們的困擾。例如指定專款專用,使得他們很難彈性使用經費,將錢花在刀口上,或是未事先詢問,因而添購了他們不一定需要的物資,也有團體要求拍照作為成果報告素材,但許多孩童是不能露臉的保護個案,一旦透露行蹤,都有可能再度暴露在家暴、性侵的危險之下。
另外,也有人只想捐助特定孩子,但對育幼院來說,有孩子受到特別待遇就有孩子受到冷落,反而會造成傷害,且彼此產生鬥爭意識,產生紛爭。而讀書會願意花很多時間溝通、重視互動的細節並尊重院方,會在明確得知育幼院的需求後提供實質幫助。她說,他們的心態也很謹慎,不會觸犯禁忌或是「為做公益而做公益」來育幼院拍照打卡。
雙和讀書會正在嘗試新的公益模式,在團體裡找到發揮自我特長的成就感,感受合作的群體力量,更實際地幫助需要的對象。當然,前提是學會投資理財、有餘裕行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