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年代網際網路興起後,IC、通訊、網路等資訊通信技術的大幅進步推動了數位革命,使傳統的經濟模式產生巨變;數位經濟是指人類生產與交易活動的高度數位化及網路化,而數位經濟成為全球目前的顯學,可將時間回溯至1990年代美國經濟的榮景-國民生產毛額持續的成長,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亦屢創新低,相較於此時之前,日本及東南亞國家經濟的快速成長,卻在幾十年間被美國高成長的經濟超越;美國經濟發展的再度崛起,引起了世界廣泛的討論與研究,一般認為美國憑藉著資訊通訊技術(ICT)的快速發展,是此一現象的關鍵驅動力量,因此,多數專家學者稱美國90年代的經濟成長為「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
高雄擁有數位文創產業豐厚資本
自2002年起,我國政府將「數位內容產業」列為具有高度成長潛力的產業,順應世界數位經濟時代的崛起,並積極擬訂相關發展計畫;高雄近年來亦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將「數位內容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產業之一,以文化內涵與科技加值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蔡總統在競選期間亦承諾支持高雄數位文創產業的發展,目前和沛科技、緯創資通、兔將視覺特效、智崴資訊科技、美商台灣新蛋、日商磊客思等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進駐或加碼投資高雄,更有多家指標性的業者在亞洲新灣區的「高雄數位內容創意中心」、「高雄軟體科技園區」及「駁二藝術特區」群聚,使高雄的數位文創產業生態儼然成形。在數位經濟浪潮的推波下,全球各地掀起了創業熱潮,高雄近年來積極轉型發展數位內容的群聚效應,將是這波知識型新興產業發展的豐厚資本。
創新創業是新南向的信號彈
新南向政策已在各相關部會首長聚首討論下完成了新南向政策綱領,而東協各國政府也紛推創業政策,用國家資源扶植創新創業產業,馬來西亞政府成立馬來西亞全球創新與創意中心 MaGIC(Malaysian Global Innovation & Creativity Centre);菲律賓的科技與通訊技術部門發起新創政策,計畫在2020年培育出 500 個估值總共 20 億美金的科技新創團隊,打造菲國新創生態圈;越南在 2013 年推出「矽谷計畫」,輔助團隊至矽谷見習發展,再將矽谷經驗耕耘本地創業生態;遑論新加坡-這個號稱東南亞以色列的東南亞市場跳板-擁有完整的創業生態體系,政府斥資10幾億美元建構強健的創業生態圈,給予新創公司優惠的稅務減免,對有潛力的創投投資認購85%的資金,挹注創業資金活水,因此許多新創公司選擇新加坡作為前進東南亞的基地。
新南向是高雄與東南亞的橋接
筆者建議,在新南向的戰略思維下,我國可利用各地方政府現有的產業優勢吸引東協人才來台創業,用東協來的移創(相較於過去東南亞來的移工,吸引東南亞創業者來台創業)橋接東南亞數位文創的利基市場,並依此做為我國內需市場的延伸。
高雄市數位文創生態系日趨完善,可提供創業者群聚優勢與供應價值鏈,域內數位內容業者從99年的46家到104年的150家,不到6年成長超過3倍,且持續地增長中,而東南亞國家(除新加坡外)數位經濟才剛開始起步,連基本的網路設施都還處於落後階段,然東協國家已開始重視數位經濟產業,以東協目前經濟起飛的速度,網路硬體設備很快就能迎頭趕快其他已開發國家。
對於未來想從事數位經濟的東協創業者來說,高雄市擁有豐厚的數位文創人才,創業者可在高雄找到適合的合作夥伴及人才,並取法台灣已蓬勃發展的電商營運模式,將台灣做為先行市場測試用戶接受度,由於東南亞對台灣文化認同度極高,喜愛新奇求新求變的台灣消費者做為市場驗證是最好的商品驗證模式,以台灣作為創業基地返回耕耘東南亞市場,將是東南亞創業者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