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若成功 這些國家將會成為最大輸家...

中國議題

「中國製造2025」如果成功,除了威脅到美國,還會影響到哪些國家?

根據《彭博》報導指出 ,美國川普政府貿易戰鎖定「中國製造2025」重點發展的產業跟產品,進而對北京提出加徵關稅清單,只是,從統計數據來看,該計畫對美國企業的直接打擊有限,反而是台灣、南韓、德國容易受到「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傷害。

該報導的數據分析,「中國製造2025」如果達到政策預定的市占目標,前三大輸家分別是德國、南韓及台灣。銷往中國市場的產品中,「中國製造2025」出口產品占德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超過16%,南韓為14%,台灣逼近14%,義大利為8%,法國超過7%,美國不到2%。

工業4.0版的「中國製造2025」推動以數據分析為基礎概念的先進製造,來提升製造業競爭能力,推動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太設備、機器人、人工智慧(AI)、大數據及雲端運算等先進科技發展。

「中國製造2025」野心計畫成功,德韓日那些國家會最受傷?

高度依賴出口、並在電子、汽車和航運領域佔據重要地位的國家受影響最嚴重。川普發動關稅戰後,一方面,美國不斷上升的保護主義有可能在消除商業壁壘方面數十年來的進步。

另一方面,中國日益強大的工業政策引發其他國家的擔憂,即北京全方位補貼「國有企業」,栽培這些企業,來對抗國際競爭對手。

目前美中僵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此決定的背景是美國瓦解前蘇聯,結束冷戰後,美國得意忘形,於是把「紅色共產威脅」丟到歷史的垃圾箱。

當時,西方國家人士天真地期望,加入WTO會有助推動北京的改革,並將中國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

中國入世後出口飆升,大陸數億人擺脫貧困

結果是積極的。在中國,出口飆升推動了多年的兩位數經濟擴張,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國際公司進入中國,利用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來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盈利能力。全球增長加速,從2002年到2008年平均上升到4.5%,高於1995年至2001年的3.5%。

中國入世前7年內,全球貿易增長年均成長6%,在中國入世後,從2002年到2008年,全球貿易增長年均成長14.7%。

問題卻也隨之而來。中國的外銷業務蓬勃發展,但其組裝廠仍依賴從台灣、南韓和日本進口的零組件,北京決策高層擔心中國有可能陷入低端附加價值供應鏈的困境。

1999-2011年美國240萬名工人因中國入世而失業

另外,在美國和歐洲,許多藍領工人發現自己因低價商品大量進口而失去工作。一項研究估計,從1999年到2011年,因為中國「入世」引來國際廠商設廠搶飯碗,美國多達240萬名工人失業。隨著自動化浪潮來襲,以及工會爭取福利,美國低收入和中產階級的工資停滯不前。

中國競爭對美國就業的影響,使美國藍領對於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發展感到憤怒,加上美國、歐盟、日本等強國對於中國崛起為第二大經濟體均表擔憂,都成為美國民粹主義運動的主軸,這些複雜的動力在2016年將川普推進了白宮。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布希、歐巴馬都曾抨擊過中國,卻只停留在道德勸說,中國不理會,到了川普上台,他出重拳了,截至2018年10月底,美國對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徵收25%的關稅,對額外的2000億美元徵收10%的關稅。在2019年初,2000億美元的關稅將增加到25%,川普也威脅要對中國向美國出售的全部5050億美元的全部加徵關稅。

不滿足於生產低端產品,中國推「製造2025」

在中國,由於全球需求疲軟,當地公司在將生產力提升到美、日、歐水平的緩慢進展,因此,出口增長在金融危機之後陷入停滯。中國在全球高科技出口市場中的佔有率從2001年到2010年處於上升趨勢,但是,後來此種佔有率幾乎是持平。

北京官員不滿足於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目標在促進中國成為世界機器人製造中心,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和新能源汽車生產線重鎮。

「製造2025」若達陣,德國車商和台灣半導體商都可能被取代

這些計劃在2015年出版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達到頂峰,完全符合東亞傳統,即利用產業政策加速製造業的轉型和發展。
即便如此,該計畫還是給美、德、日、韓和台經濟體敲響了警鐘,這些經濟體主導中國所針對的產業。在低毛利的服裝、鞋子和玩具製造領域,中國廠商已經取代多數外國企業,未來如果讓中國2025計劃達陣,外企剩下較具優勢的產業堡壘將面臨新的挑戰。

何謂中國製造2025年計劃?該計劃明確指出10個關鍵產業:先進的資訊科技、數位控制機床和機器人、飛機、海洋設備和航運、鐵路運輸設備、新能源汽車、電力設備,農業設備新材料、生物製藥和醫療設備。 

計畫目的是促進研究和開發以及生產能力,以便利用中國製造的零組件取代外國產品,整體來看,這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企圖,若該計畫達陣,從德國汽車製造商到台灣半導體工廠,都有可能被取代,成為輸家。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