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體罰10年 去年仍有近18萬名學童被罰交互蹲跳、起立蹲下


台灣於2006年立法禁止體罰至今已10年,根據人本教育基金會調查,去年有2成7的小學生、3成5的國中生受過體罰,有近18萬名國中小學生被處以最嚴重、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交互蹲跳、起立蹲下等動作。因過度使用肌肉,可能導致受罰的學生產生橫紋肌溶解症送醫,造成血尿、腎衰竭。18萬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也是無數個年輕生命。

體罰率不增反減

人本基金會從1999年開始進行調查,當時約有8成的國中小學生曾被體罰,並有逐年下降的跡象。但從2011年開始,體罰率卻又開始攀升,小學從2成增加到3成,國中從3成增加到3成5。分項來看,又以交互蹲跳、起立蹲下等持續性、特定動作的體罰增加最多,在國中小都增加將近1成。

「不准下課」雖然不是違法處罰措施,但也是教學現場常見的處罰方式,據調查,有8成的小學生都被懲罰過不准下課,而且以處罰整天最多。立委張廖萬堅表示曾接過陳情案件,有小學生被連續5天處罰不准下課,都沒有去上廁所,結果引發尿道發炎。禁止學生下課,不僅不能休息,更使學生下一堂課無法專注。

打人教師依然在教學現場

體罰在校園內層出不窮,但每年僅有不到200名教師因違法體罰而遭受處分,有超過一半僅是最輕微的申誡,這5年來因為體罰而被解聘的老師只有3位。立委高潞‧以用Kawlo Iyun表示,這樣的狀況是政府的責任,不能把「零體罰」的目標全部推給老師,對於老師要進行「零體罰」的再教育,除了體罰教師要有更嚴明的退場機制,對於真的無法管教的孩子,要有專業人士可以協助,「零體罰」其實可以要透過整個制度去支持。

張廖萬堅表示,教育部自行做的調查數字遠低於人本,僅有3%的學生曾遭受體罰,而家長或學生若遇到體罰事件,也不會透過學校進行申訴,是透過民代或民間團體。張廖萬堅呼籲,校園內的體罰案件仍存在統計黑數,教育部應該要盡力暢通體制內的申訴管道。年金委員會委員葉大華也呼籲,凡有不當管教的教師,應該剝奪他的年金。

迷思一:認真的老師就不會體罰?

「學業不符合老師要求」是學童遭受體罰的主要原因。教育部號稱「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政策並沒有真正落實在教學現場,雖然法規已明訂不可因學生學業成就而採取處罰措施,但在國中小有5到6成的學生因為成績不好被處罰,走向填鴨式教育、成績至上的回頭路。

嚴格要求學生學業成績的老師,通常也會被學校、家長認為是認真的老師。張廖萬堅表示,學校如果接獲申訴,經常以「老師教學認真,不會體罰學生」做為說詞,甚至是老師在學校表現良好,師師相護,校方也不希望老師因體罰接受處分。

迷思二:做錯事就該被打?

作家林蔚昀曾翻譯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著作,她說,「暴力是一種溝通的手段,用很極端的方法禁止,或許在短期內很有效,但長遠來說不是一種好的溝通方式。因為當我們使用暴力,我們就不必使用語言,語言能力於是退化,或根本沒有獲得發展。當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情緒無法表達,將訴諸暴力。」

林蔚昀認為,施行不打、不罵、不威脅,很辛苦,也經歷很多失敗才能完成,「暴力不該做為一種教育的手段,因為打人是不對的,不會教小孩尊重,只會服從。」處罰看似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其實可以透過良善的溝通方式進行正當的管教。

立委吳思瑤指出,教育部對於體罰的態度經常是「數字少很多了」、「有改善了」,但是我們應該要問的是「為什麼沒有讓數字降到0」。禁體罰已經10年了,這10年可以說是適應法律的施行,所以不臻完美。未來10年,教育部想到方法了嗎?

《延伸閱讀》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