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府,即將邁入第六個月的執政,也邁入再創新低的民調。當然,自蔡總統與林全內閣民調不斷下滑以來,不論是支持者或是在野者近來都紛紛討論起蔡總統的下一波內閣人士調整,甚至是林全閣揆的繼任人選。
只是,在這樣的人事討論背後,如何回頭檢視蔡總統這五個月以來的政績與問題所在,才是下個階段再出發的第一步。
回顧這五個多月以來,人民之所以對蔡總統及林全內閣,從期望變成失去期待,並不單純只是因為對改革的迫切期待落空。很大的另一個部分,是蔡總統或是林全內閣在過去的幾個月當中,不是沒有改革的契機,甚至在某些議題上一度掌握了改革的條件優勢,但是每每在眾人期待執政者得以展現改革魄力的時候,總有一道無形的牆框住了民進黨政府的改革。
選前靠勞團選後卻變臉
從華航罷工抗議,從一例一休爭議,從兆豐金案,從醫師入勞基法,從台化抗爭,還有許多不勝枚舉的例子,都是在眾人期待當中高舉改革的大旗,但是最後關鍵的一刻政策轉彎,或是改革的進程不了了之。除了反對者向來藉以抨擊的「空心蔡」形象之外,不免令人深思的是:蔡政府的執政,為何與選前的政策宣示有如此明顯的落差?
如果把過去這幾個月,蔡政府與林全內閣被外界抨擊為「髮夾彎」的諸多政策ㄧㄧ回顧,就不難發現這幾個事件未能深入改革,或是政策朝令夕改的共同點:財團,看得見的財團,與看不見的財團。
當然,在一個傾向自由的經濟社會當中,財團的存在不是原惡。對一個以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目標的國家,政策顧及財團利益也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事。
但是,在這之中必須要優先釐清的,是在這樣的政策決策過程當中,究竟是民進黨政府的行政團隊出於自由意志下的決定,抑或是在決策的過程當中受到外界的壓力?
如果是前者,問題就出在於民進黨政府的決策形成模式。現有的政策會和改革之初的宣示產生這麼大的落差,很顯然就是對於現況訊息的掌握與解讀產生了極大的轉變。
這當中究竟是原先的政策規劃比較貼近現況問題的根本原因,或是後來接收到不同角度的更多訊息之後發現了原先政策規劃的盲點,都是應該極力檢討迅速改善的弱點所在。
情資蒐集不足導致政策髮夾彎不停
簡而言之,如果政策轉彎是因為決策訊息流的問題,那麼民進黨政府要加強的是搜集任何政策問題情報的能力,增加不同獲取情報的管道,以及一個強大可以客觀迅速解讀這些情報的智庫。
如果是後者,問題就是出在既有的政商關係模式,也就是金流。這個金流問題不單是指牽涉到民進黨政務官或民意代表在過去與未來和財團間往來的利益糾葛,而是整個國家體制在各級政府事務官層級究竟在過去被財團如何掐持的結構性滲透。政黨與財團之間的高層往來不難被發掘,但是深埋在政府機關當中各個層級的政商關係,不只難以在短時間內抽絲剝繭,更可怕的是這些政商關係就像鏽蝕政府系統的病毒,不斷的從各個領域各個層級累積偏差的小決策,終至原先中央執政團隊規劃的政策戰略無法被有效落實,或甚至在執行層面被刻意嚴重扭曲。
再一次強調的是,在以經濟發展為主軸的國家當中,財團的存在不是罪惡,政策偏向資方更是眾多選擇之一。但是政府的施政,不論是政策的形成或是政策的執行,都應該努力朝向維持政府的超然與獨立性。即便蔡英文總統面對不斷下滑的民意支持度成立了新決策中心,但是只要訊息流與金流這兩個問題不能被正視與迅速有效解決,縱使決策小組的成員有天縱英明之材,也是獨木難撐傾圮巨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