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WTO開放日本四縣產品 應同步要求日本開放進口台灣豬肉


最近因台灣政府打算研議開放日四縣(群馬、櫪木、茨城、千葉)農產的議題,朝野為此吵到不可開交,但回頭來看整起事件的原因,並不是政府忽然要開放,而是因為台灣加入WTO,必須服從國際規範,才會開啟此次事件爭端。

整件事情源自於11月7日,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回應立委,為符合WTO的規範,因其中包括了「限制進口的規範」,日本先前曾透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控告韓國對日本食品的禁止進口措施,為了要讓台灣要避免也捲入相關爭議中,因此要研議如何在日方要求符合WTO規範下,開放日本四縣產品的進口。

食安頻出包,民眾已傷不起

然而,在陸續的操作過程因為太過急促,導致呈現在媒體上的,變成政府要開放日本輻射食品,卻對歐盟與美國、俄羅斯、新加坡、韓國早已附上產地證明與檢附輻射檢驗解禁的事,未讓民眾清楚得知。

在台灣多次受到食安受損的衝擊下,民眾本對食品安全的訊息更為敏感,因此政府在這部分的責任,絕對必須事先講明把關的執行細節,而不是光說明對應的政策就足夠,才有機會通過民意的考驗。

核災食品交換台灣豬肉

但是站在經貿談判上,我認為政府應該除了對符合WTO規範進行配合外,應該趁此機會反過來要求日方比照巴西豬肉模式,以同樣附上產地與檢驗證明的方式,對台解禁豬肉的出口。

台灣過去20年前,豬數曾高達1,500萬頭,靠著冷藏凍豬肉外銷日本,賺取每年500億元的外匯收入。但疫情爆發後,400多萬頭毛豬慘遭撲殺,不但少了豐厚的外匯收入,也令台灣豬肉產業大幅衰退了19年。

至今除金馬地區以外,台灣本島地區的豬肉早已兩年以上沒有疫情再次爆發,台灣人民吃自產豬肉均也是健康無礙,也應對台豬產地檢驗證明深具信心。

資訊不足引發誤解,造成民眾恐慌

不久前還有民眾在日本成田機場看到警告旅台日人豬肉口蹄疫的事情而上新聞,這些都同樣是國外民眾資訊未足的誤解,在這次台日開放農產品的爭議之下,既然日方能說明其出口的食品均通過產檢,並與日人食用無異,那麼我方也應同步要求豬肉輸日比照同為疫區的巴西模式開放,否則也是日方對台有貨品貿易歧視之嫌,我方可以同樣要求日方應先解除歧視,再來談日台開放進口。

日台兩地的農產品開放,均應受到建立在科學依據與食品安全的兩項條件之下,才能通過民意的檢視,但台灣政府不應光在進口他國農產品談判上單方面配合WTO的規範,卻沒在台灣農產出口被歧視的情況下爭取應有的權益,那才會丟了民意又傷害經濟,是最糟的結果,但倘若此時能夠讓台灣豬肉重回日本市場,則肯定是政府在經貿談判上的一大進展,對台灣豬肉產業有重大振興作用,並讓豬農立即有感的重大政績。

《 延伸閱讀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