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人類獨有的現象,是貨真價實的「生物現象」。中年大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與年輕人有根本上的差異,能夠更睿智地處理問題。多虧了中年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中年人情緒穩定且擅於內省,擁有比其他年齡層更強烈的幸福和人生實現感。
撰文= 大衛.班布里基
中年人擔心自己的腦子。他們聽說住在已開發國家的現代人,在過世時有三分之一會罹患失智症,他們緊張兮兮地等著失智症的跡象出現。他們看著自己的身體改變,也感覺到了(在他們看來,是在衰退),他們擔心頭腦也會發生同樣的事。他們相信自己的腦子在幾年裡就會變成唯一「有價值的資產」,一想到頭腦也將退化,就覺得驚恐。然而,或許他們不該那麼擔心未來,而是該多花點時間享受現在。中年的頭腦的確在改變,不過未必是每況愈下。其實中年人類頭腦的演化過程很成功。
頭腦的進化需要足夠時間
頭腦當然重要,畢竟它是人類成功的關鍵,所以獨占了這本書中間的三分之一。不過,人類有件事很特別──他們生來對任何事都沒那麼在行。他們不強壯、不敏捷,也不堅韌,生下來時也沒有狩獵、採集、說話或做事的本能。他們和大部分的動物不一樣,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時,預先的設定非常少,身上的「軟體」很少。不過他們擁有神奇的「硬體」可以彌補這個缺點。
人類的頭腦大小,比我們這種體型的其他動物運作所需要的頭腦大多了,即使靈長類的頭腦也沒這麼大。看起來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人腦幾乎什麼都學得會。人腦的學習一部分是靠練習,一部分是靠其他更有經驗的人類教導。不過我們可能要花幾十年才能學會做一些事──我們已經知道,學習打獵需要超過25年的時間──能學會很多事、但只能緩慢學習的這種能力,或許是人類活這麼長的一個原因。雖然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學習,但人類頭腦的可塑性、容量和求知慾,讓我們從一個適應不良的虛弱物種,變成地球上最強的生物。
擁有像我們這樣的頭腦,需要許多資源。跟其他同等大小的器官相比,頭腦需要大量的能量,而且人類的腦部也格外地重。我們之後會看到,人類生命藍圖有個獨特的特徵,我們進入中年時,這個巨大而需求龐大的器官還是運作得很好。雖然所在的身體生育力下降且出現耗損的情形,頭腦仍然繼續消耗能量,維持完整的功能。換句話說,中年不常發生頭腦劇烈退化的情形。人類為何長期維持傑出的腦部功能,這點值得我們花點時間解釋。
中年的大腦比年輕時更靈光
當然,中年的頭腦的確發生一些改變,我個人清楚得很。我的正職職務內容包括替十八到二十一歲的劍橋大學獸醫系學生授課,通常是內容紮實而有互動的小組課程。許多學生比我聰明,而他們的反應都比我快,但我通常可以領先他們一、兩步,而且我知道有些65歲的人跟我一樣。我們這些老傢伙知道得當然比學生多,不過如果我們的思考能力開始退化,屈屈知道得多還是不夠。對我來說,我們可以領先似乎不是靠著想得比較多、比較努力,當然也不是靠著想得比較快,而是思考的方式不同。我日復一日體認到,我頭腦的思考方式跟二十年前不一樣。這可能是為了彌補哪些失去的功能,也可能只是進步了,不過我相信,所有人的思考方式在中年都有類似的改變。這是因為,那些改變是發育的「生命時鐘」的一部分,加諸在我們身上,而生命時鐘在40到60歲間仍然不斷滴答往前走。
所以,到了中年時,是已經過了我們的巔峰,還是正在人生的巔峰?我們的頭腦正在發育,或是正在衰退?為什麼有些人的頭腦逐漸變得遠遠比其他人好,造成老年那麼多不公平的情況?我們之後會看到,人腦正是中年太有趣的一個絕佳例子──人腦代表了人類千年來面臨的所有代價、平衡和妥協。我們努力保持思考的能力,但想達成這個目標,就得完全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此外,中年的頭腦有趣,也是因為它很微妙低調。我們在中年時不會明顯得變聰明或變笨,而是為了達到同樣的智能目標而去改變心智方法。
內容來源:《中年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由如果出版社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