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福、反應變慢、記憶力衰退、日趨保守、憂慮死亡……一連串看似負面的生理和心理變化,都是「中年症頭」,讓盤據心中的憂慮和自我懷疑而蒙上陰影。中年人經驗和精力兼備,若有那麼一點固執,也是為了履行供應社會和延續文明的重責大任。不論你是哪個年齡,要懂得擁抱中年時期,轉而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長久遭到誤解的黃金年代。
撰文= 大衛.班布里基
中年常常被視為注定不愉快的時期,這階段的人生最容易受到三種人類苦難侵襲,也就是憂鬱、焦慮和精神病。不過在這章裡,我會思考事情是不是真的如此。我會把重點放在憂鬱,偶爾談及其他兩種,因為我認為憂鬱是最容易伴隨著中年出現的心理疾病。
我們所有人遇到人生中不幸的事件,都可能體驗到強烈的悲傷──這是「反應性憂鬱症」──不過「臨床憂鬱症」主要的成因則源自個人的內在。雖然「反應性」和「臨床」憂鬱的差異,比精神科醫師以前認為的更模糊,但臨床憂鬱症的特性是有長時間不間斷的悲傷;罪惡感、自責和覺得自己沒價值,會形成自我挫敗的循環。臨床憂鬱症和反應性憂鬱症不同,前者幾乎無法欣賞人生的光明面,患者常常經歷獨特的生理症狀,例如早醒型失眠、頭痛和消化問題。
幸好,憂鬱症的人口調查結果和一般預期的不同,中年和人生其他時間比起來,其實比較不容易罹患憂鬱症。已發展世界的女性,在中年之前罹患臨床憂鬱症的機率大約是20%;中年早期到中期之間,發生率降低到16%;中年晚期大概是10%。男性在任何年齡似乎都比較不容易罹患憂鬱。先前說過,男性的情緒在中年比較正向,評估自己身體健康狀況時,容易過度自信,而且認為自己和死亡的距離遠得不切實際。中年之前,他們每年臨床憂鬱症的發生率大約是12%,之後降到7%,老年時大概低到3%。要注意,這些數字仍然顯示,人生的各階段都有許多人受憂鬱症所苦,但不可否認,中年的趨勢似乎的確在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其實焦慮症在中年時期也有類似的下降情形,精神分裂症在中年發作的機率也低於青少年或青年時期。)
過胖女性與有心血管疾病男性中年較憂鬱
如果我們來到中年時,憂鬱症的發生率真的下降了,那麼是哪些中年人仍然受憂鬱症所苦呢?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中年對憂鬱症最重要的影響是人在社會階層的位置。他們甚至懷疑,人們提出的婚姻、父母關愛、教育和就業與憂鬱症之間的關聯性,許多其實只是展現了社會地位無所不在的影響。人類群體會自然形成社會階級,這和許多社會性的動物相同(例如紅鹿、黑猩猩和鼴鼠)。這個過程在青春期早期就已經全力開始進行,這些階級和根據的標準(美貌、健康、財富、就業狀態和智力)在中年的改變可能並不大。
中年心理和生理之間的關聯很有趣,而且關係重大,因為中年的憂鬱不只本身的破壞性很強,而且和其他嚴重的問題有關。中年女性的憂鬱狀況,和體能活動量低、熱量過度攝取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因此不意外地,和肥胖也有強烈的關聯性。另外,覺得自己過重的中年人,也比較常憂鬱(即使他們其實沒有過重)。男性的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有很強的關聯性,雖然這情況可能是憂鬱顯現得比心血管疾病更早,或是恰恰相反。之後我們也會看到,性生活的改變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發展。身心會藉著上述的所有方式互相影響,而「生命時鐘」之中可能藏著意外的驚奇,在中年影響身體以及心智。
婚姻問題、子女叛逆、工作壓力都是幸福感殺手
最近專家已經開始認同中年人普遍抱持的想法:其實是日常微不足道的煩人小事,讓他們陷入缺乏活力而有害的悲傷。婚姻問題,甚至是經營成功的婚姻,都在引起壓力的清單上名列前茅,健康問題也一樣,這或許是因為中年人不大覺得自己可能生病。子女也可能導致壓力,畢竟他們經常是叛逆又難搞的青少年,或是正要離家。工作上的權力變大,帶來更重的責任、更大的壓力;中年這個時期,中年女性常常首次或再次踏入職場,而有些男人已經自願或非自願地離開職場了。中年人的父母常常身體狀況變差。雖然中年的立即財務壓力減少了,長期的財務計畫卻成為急迫的問題。一般而言,女性的生活改變得最大,因此研究顯示,中年女性覺得自己處理家庭角色轉換、事業和關係改變時的表現是好是壞,對她們的幸福感影響很大。
緊張不只和長期、無所不在的「龐大」壓力有關,也關乎居家生活和工作上小規模、日常的惱人麻煩事,有些研究顯示,這些刺激會在中年的時候改變。首先,中年人看起來要面對更多樣的事情和責任,但他們表述的每日「壓力源」比年輕人少。而中年女性表述的每日壓力源比男性多。兩性最常見的短期壓力源都是自己的子女(聽起來很耳熟吧?)。然而,中年人口中「令人挫敗」的日常壓力源數量,也比青年人提及的數量少;換句話說,在中年造成壓力的事情,或許較常是他們覺得自己可以處理的事──他們覺得那些事可以控制,正如我們之前所看到的,這會令人十分安心。
累積的生命經驗,奠定中年心理韌性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中年人重新發展出一套有效的性格,使得情緒和認知可以平衡。整體而言,心理疾病的發生率在中年似乎真的下降了,這或許並不奇怪。
即使對中年人情緒不樂觀的心理學家,也同意憂鬱程度在中年似乎的確不會提高。其實,他們還指出憂鬱程度下降表示中年人有某種固有的韌性,他們可以感到悲傷、焦慮,但能設法避免這情況惡化成病理上的心理疾病。
最近有人提出這種中年心理韌性的幾種可能成因。第一,中年人經歷壓力的頻率比年輕人少──我們剛看過,這情況有幾分真實性。第二個可能是,罹患臨床憂鬱症的人比較可能活不到中年,因此活下來的中年族群自然比較不會憂鬱。第三個理論是,中年人一般比較不會對壓力做出反應,因此能避免心理疾病。這可能和中年會發生的細微情感抽離與再聚焦有關,也可能只是因為中年人可以從比較多的資源得到心理支持,例如財富、家庭、安定感等等。
最後一個可能是,中年達到了思想和情緒之間的美妙平衡,而且累積了幾十年的生命經驗,創造出自然穩定的性格。看起來,中年頭腦避免壓力和處理壓力的效率,遠遠超過其他人生階段。事實上,中年代表著心理發展最終極致的時期。這時期裡,我們處理生命中負面狀況的能力,勝過了忽略這些事或做出不合邏輯(甚至妄自尊大)反應的傾向。
所以,中年人自然的心理策略,是主動處理自己的情緒反應。中年人終於學到,怎麼讓情緒避開自我批評這種自我打擊的循環,轉而用果斷、專注、有效率的方式處理人生。
在這脈絡中,龐大無敵的人腦其實在中年來到了頂峰。中年人並不是站在心理韌性逐漸強化的緩坡中點,而是站在一座韌性之山的頂巔。年輕人比中年人容易罹患心理疾病,老年人在罹患心理疾病之後比較容易復發;說實話,中年人就是比較能處理各種狀況。這些部落的供應者、熱情的文化傳承者實在太重要了,因此他們演化成了人類生命這場大混亂中的穩定之島。
內容來源:《中年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由如果出版社授權轉載。原文章標題「 中年人的心靈脆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