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如何發展,是2020美國總統大選萬眾矚目的焦點,隨著民主黨初選開跑,《華爾街日報》記者托馬斯(Ken Thomas)在一支影片中解釋民主黨參選人面對中國的立場。
「共和黨、民主黨都對中國展現強硬姿態,這是好的,但民主黨的挑戰在於提出一個與川普有別的論述」托馬斯說。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指控中國意圖重塑世界規範、挑戰美國價值和利益,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亦強調若美國不訂立規則,發球權將掌握在中國手中。
不過該訂定什麼規則,還有藉由什麼方式訂定,雙方看法可是不盡相同,這些分歧反映在他們對貿易戰與關稅、科技與人權的論述上。
關稅是好東西
共和黨、民主黨都同意,美國在美中貿易裡居於下風,必須做出某種調整。根據托馬斯,關稅能是相當有效的談判工具,而民主黨參選人並不完全反對利用關稅重新定義雙方的貿易關係。
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曾說關稅是「重塑美國整體貿易政策的一部份」,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也表示他當然會利用關稅,因為「只要以理性、廣泛且明智的方式(使用),關稅就是值得利用的工具」。
然而,民主黨參選人也批評川普過於依賴關稅、犧牲農民利益,例如為了減緩貿易戰帶來的衝擊,川普不得不給予農民高達280億美元的補貼。
「如果是其他人在付出代價,(川普展現)強硬作風當然很簡單」拜登指美中關稅戰正在摧毀美國農民,而參議員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譴責川普「利用美國農民及工人,彷彿他們是他破產賭場的籌碼」。
不學川普多線開戰
儘管2020年1月美中正式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托馬斯指出,民主黨參選人仍認為這是一項失敗的協議,因為它並未深入處理一些結構性問題,例如禁止強制技術轉移、中國國家補貼等等。
民主黨參選人強調這些議題將是下一階段談判的重點,言下之意似乎指如果他們贏得大選,也會繼續與中國進行貿易協商。比起川普,他們也更樂意與其他國家合作,拜登曾表示「為了抑制中國不當貿易行為,我們應該和其他人合作,而非將夥伴推開」。
托馬斯指出,民主黨參選人希望下一屆美國政府能與日本、澳洲等盟友積極合作、簽署貿易協定,以反制中國在區域的影響力。至於川普不遺餘力對中國電信巨頭華為採取針對性打擊,托馬斯認為民主黨是否會繼承這樣的策略,目前還言之過早。
人權牌打好打滿
面對中國大力發展5G網絡和人工智慧,台裔企業家楊安澤警告在AI領域,中國已經遙遙領先美國,因為其擁有更多數據,而且正以數百億美元的規模大舉補貼相關企業。
而這類科技很可能用以侵害人權,這點兩黨皆有清楚認知,不過涉及人權議題時,民主黨參選人通常比川普更踴躍發言,同時指責他不夠關注人權。
印第安那州南本德市市長布塔朱吉(Peter Buttigieg)指控中國「利用科技,獨裁統治臻至完善」,而川普對新疆和香港保持沉默是讓中國知道「他們可以買到他(川普)的沉默,這正是在破壞美國價值」。
托馬斯解釋,民主黨固然更願意以外交方式促進美中關係,但也強調對中在保障勞工、氣候變遷和人權等議題上施壓,這與川普的施力點相當不同。
不過,就算川普本人沒有強烈表態,他確實有採取某些具體措施,例如2019年底涉嫌鎮壓新疆的中企被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實施出口管制,像是中國安控龍頭海康威視。
此外,11月川普還簽署了《2019年香港人權民主法案》及《保護香港法案》,同年9月參院亦通過《維吾爾族人權法案》,目前尚待眾院表決。
38歲小鎮市長在初選領先
總而言之,托馬斯認為民主黨參選人和川普的目標其實無異,皆是恢復美中貿易平衡、保護美國勞工及智慧財產權。
而且至少到目前為止,雙方都對中國展現了「硬起來」的決心,不過「若由民主黨贏得大選,我們將看到相當不同的論述和重點」。簡而言之,儘管手段不同,雙方的目的地是一樣的,但也不少人擔心一些與中國交情匪淺的參選人是否能和川普一樣強硬。
2月3日民主黨初選在愛荷華州開跑,一反民調預測,布塔朱吉拿下最高得票率26.2%,桑德斯緊追在後(26.1%),接著是華倫(18%)、之前最被看好的拜登(15.8%)、克羅布查(12.3%),而楊安澤只有1%。
愛荷華州確實有其指標性意義,不過還得等到3月3日「超級星期二」開票後整體選情才會明朗。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