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執政時推動二次金改至今已隔十一年,公股銀行的效率依然為人詬病、獲利能力依然殿後、依然是財政部高官退休後的農場,只不過,當年大張旗鼓的二次金改,在綠營重新執政後,林全內閣除了替台新併彰化銀行案想辦法找解答以外,再也沒有人提三次金改。
今年金融圈最大的經營權爭奪戰有台新併彰銀案、新光金控吳家經營權保衛戰,其中彰銀案是扁政府時期所推動二次金改的舊案,當時的財政部長林全現已是閣揆身分,負責「收尾」,然而十幾年來,公股行庫的體質是否好轉?績效是否大幅進步?還是仍以「擔負國家政策任務」為由繼續維持低效率現狀。
公股行庫效率不如民股
以中國輸出入銀行為例,財政部已進行增資計畫,但中輸銀多年來每年盈餘大約都4億元上下,一名輸銀員工表示,「我曾被上海商銀外匯部門的長官開玩笑,他說上海銀一個外匯部門一年至少就賺4億元。」至於輸銀與歐洲或其他地區簽訂的MOU,多半為象徵意義,更不用說台企銀已經多年沒有提出上繳預算。
2015年金控獲利不錯,讓去年財政部從八大公股行庫收入284億元股息、股利,但去年上半年金控獲利普遍衰退,15家金控累計稅後純益衰退34%,若累計前3季獲利則衰退18%,意味著財政部在今年就沒有那麼多股息收入可領。
惟金融圈仍有改革公股行庫的呼聲,不要淪為肥貓的大本營,然而未來三年小英政府是否可能推動三次金改?前金管會主委、現任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說,「好像沒聽說耶。」一名國庫署高層則說,「綠營上回二次金改弄得灰頭土臉,應該還不敢推三次金改,連公股釋股案也暫緩。」
一名財政部高層也說,公股併公股,單單連公會都很難擺平了,怎麼民、公併?政府沒事會替自己找麻煩嗎?
公股行庫改革最大障礙是政府
前紐約銀行(紐約梅隆銀行)中華區總經理龔天益指出,民股銀行併公股銀行才有辦法提升其效率,但是,從台新金併彰銀案遇到那麼多挫折,其他民間銀行看在眼裡,誰敢成為下一個?
「扁政府時能二次金改,是因為當時銀行業出了狀況,有立即需要,」龔天益說。一名彰銀內部人士也私下透露,當年要不是台新金灌了三百億元進來,彰銀恐怕財務黑洞填不滿。
「反過來說,這幾年銀行獲利穩健,有時候還不錯,缺乏合併動機。」但三次金改難行,另一個原因,龔天益直指,「公公婆婆太多,有直系的公公婆婆,還有旁系的公公婆婆,再加上電視上名嘴推波助瀾,難度加大。」
龔天益指出,金融機構合併涉及到利益的重分配,因此正方與反方都有,反對的人一定會透過各種管道去抵抗,誰的利益損失最大誰就愈有理由反對。
一位民營金控高層對台新併彰銀案看法悲觀,他認為,三次金改最大的障礙就是財政部本身,以公股行庫管理人之名,自肥退休官員,把持公股行庫董監席次,「更可怕的是,這種生態並沒有隨著政黨輪替而改變,不知道什麼時候,金融的轉型正義才會來,難道得等到下一次金融海嘯,公股再度面臨危機才能進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