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丁日前投書美國《國家利益》雜誌,以《第二次世界大戰75周年的真實教訓》為題,親上火線捍衛歷史真相,並痛批英國、美國、法國甚至波蘭,都曾與納粹勾結,對於二戰的爆發,這些國家都推了一把。
普丁自曝:親哥哥死於列寧格勒圍城戰
普丁感性地寫到,戰爭給每個家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千千萬萬人的命運、苦難與痛苦;但也有驕傲、真相與記憶。對普丁的父母來說,戰爭意味著列寧格勒圍城(Leningrad,今聖彼得堡)的可怕磨難。
普丁指出,他當時年僅2歲的哥哥就死在列寧格勒圍城之中,母親則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他的父親,儘管免於服役,但也還是作出了和數百萬蘇聯公民一樣的決定,以民兵身份與敵人周旋,並在作戰中身負重傷。
普丁說:「這些事過去得越久,我越覺得有必要和父母談談,多瞭解他們生命中的戰爭時期。」同時也有必要進一步釐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成因,反思當中複雜的事件、悲劇和勝利,以及對俄羅斯和整個世界的教訓,而關鍵是要靠歷史文件和當代證據,並避免任何意識形態或政治化的猜想。
西方國家用《凡爾賽條約》羞辱德國,日後淪為納粹主義溫床
根據普丁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主要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作出的決定,即《凡爾賽條約》所建構的戰後秩序。
普丁表示,《凡爾賽條約》象徵著德國遭受嚴重不公的待遇,被迫向英法等協約國支付巨額賠款,形同洗劫了德國。普丁指出,就連當時擔任協約國最高指揮官的法國元帥福煦都說:「這不是和平!這只是為期20年的休戰!」準確預言日後的重啟戰端。
普丁形容,《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羞辱,成為德國激進復仇情緒的沃土,讓納粹有機會利用德國人的悲憤情緒,開展他們的大內宣,揚言要將德國從「凡爾賽的遺緒」中拯救出來。
普丁並且指出,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這一點,英美金融和工業巨頭積極投資,幫納粹製造軍備;此外,英美兩國也有不少貴族和政界人士支持當時正在興起的激進、極右翼和民族主義運動。
英、法組織「國際聯盟」,想法進步但欠缺作為
普丁接著表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成果還包括建立「國際聯盟」(國聯),這是一個進步的想法,如果始終如一地貫徹下去,本可以防止全球戰爭再次發生。不料,這個由英法這兩個戰勝國主導的國際組織,事後被證明是無效的。
普丁指出,當時蘇聯一再提出建立公平的集體安全體系、簽署有關東歐和太平洋的條約以防止侵略,但「整個國聯被毫無意義的討論所淹沒,這些好的建議都被置之不理」。結果包括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西班牙內戰、日本侵華和德奧合併等衝突爭端,國聯都未能阻止。
至於二戰導火線之一,納粹併吞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更是在國聯完全同意的情況下發生。
波蘭毫不無辜,與納粹共謀瓜分捷克斯洛伐克
提到納粹併吞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普丁透露,波蘭在這件事情上其實也跟納粹同流合污。
普丁指出,1938年9月19日波蘭外交部長貝克(Józef Beck)與希特勒會晤前,寫信給波蘭駐德國大使利普斯基(Józef Lipski):「在過去的一年中,波蘭政府已4次拒絕加入保衛捷克斯洛伐克的盟邦邀約」。
1938年9月20日,波蘭駐德國大使利普斯基(Józef Lipski)還向波蘭外交部長貝克(Józef Beck)報告了希特勒的承諾:「如果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因為我們在特申(Teschen)的利益發生衝突,帝國將支持波蘭」,希特勒甚至提議,「波蘭只有在德國人佔領蘇台德之後,才應該開始行動」。
普丁亦引用德國駐波蘭大使莫特克(Hans-Adolf von Moltke)與波蘭外交部長貝克在1938年10月1日的談話記錄:「對於慕尼黑會議中德國給予波蘭利益的忠誠待遇,以及德國在波捷衝突期間對波蘭的誠意,貝克先生表示真正的感謝。元首(希特勒)的態度獲得波蘭政府和公眾的充分讚賞。」證實波蘭的確參與納粹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計畫,還向希特勒稱讚及道謝。
普丁痛批,波蘭對待捷克斯洛伐克是殘酷且見利忘義的,事後慕尼黑會議更摧毀了歐陸上僅存的和平,正是此種背叛成為歐戰爆發的「導火線」。同時,英國以及當時捷克斯洛伐克主要盟友法國,都選擇放棄這個東歐國家,用意是想將納粹的注意力引向東邊,使納粹和蘇聯發生衝突,削弱彼此的實力。
普丁因此認為,現在歐洲的政治人物,特別是波蘭領導人,試圖把慕尼黑背叛事件掩蓋起來,是因為他們的國家曾經背棄承諾,有些人甚至參與了分贓。普丁強調,蘇聯是當時唯一支持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家,蘇聯試圖阻止悲劇的發生,如今也正是蘇聯的正直才讓那些叛徒至今仍感到尷尬。
抗戰精神是造就現代俄羅斯的基石,蘇聯榮光不容抹滅!
普丁感言,偉大衛國戰爭已經結束了75年;這些年來,幾代人成長起來,世界政治版圖也已然發生變化;當時粉碎納粹,並取得了史詩般勝利的蘇聯已經消失了。儘管如此,普丁依舊認為:「我們的後代必須瞭解祖先所承受的折磨和艱辛,必須瞭解先人是如何堅持下來,更要瞭解那股讓全世界都感到驚訝的、著迷的、純粹的、不屈不撓的戰鬥意志是從何而來。」
普丁認為,先人們是在保衛自己的家園、孩子、親人和家庭,他們所共同擁有的,是對家鄉、對祖國的愛,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親密感情,充分體現在俄羅斯民族的本質中,並成為俄羅斯人與納粹英勇奮戰的關鍵原因。
普丁提到,為了感念先人,現在俄羅斯每年都會舉辦「不朽軍團」大遊行,數百萬人拿起他們參加過衛國戰爭的親人的照片走上街頭,象徵著對先人的感懷,也象徵著幾代人之間的羈絆,更象徵著這些衛國戰士的生命、磨難與犧牲,以及他們留給後世的偉大勝利,將永遠不會被遺忘!
普丁並提到,現在俄羅斯有許多年輕的醫生、護士,還有一些是剛畢業的學生,他們到「紅區」(前線戰區)去救治傷患;也有俄羅斯軍人在北高加索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在敘利亞戰鬥到最後一刻,他們證明俄羅斯人已經繼承了偉大衛國戰爭中保衛祖國的戰士們的鬥志。
普丁說:「這就是為什麼我相信,俄羅斯各族人民的特點之一,就是在情況需要時,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不自怨自艾。無私奉獻、愛國主義、愛家鄉、愛家庭、愛祖國等價值觀念,至今仍是俄羅斯社會的根本和組成部分。」普丁強調,這些用先人的血淚所交織而成的價值觀,正是造就現代俄羅斯的關鍵基石!